古人写雪的诗歌太多,记忆最深刻的要算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当然李白的诗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比喻带夸张,也显得非常奇特。
还有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个人的孤独失意写到了极致。晚年的白居易懂得和自己和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趁着风雪及时行乐享受。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是宋末元初诗人黄庚的咏雪诗。他的诗歌写雪,场面壮阔,气魄宏大,八句诗四句是比喻。卒章显其志,表现了诗人雪花一样高洁的情怀。
《雪》黄庚
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江山不夜雪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
作者生活在宋末元初,始终保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不仕元朝。诗歌描写白雪,赞美雪花如梅,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洁身自好。
诗歌首联“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写雪花的舞姿和时光的无情。雪花纷纷扬扬,姿态多变。有时候很整齐地落到地面,有时候在空中凌乱歪斜。
这些雪花一片一片地降临,有的甚至落到了诗人的头上。诗人本来就鬓发斑白,再加上飘来的雪花,那就更显得老态龙钟了。
这里白发如雪,雪如白发,雪花白发互相融合渗透,难以分辨。实际上是在互相比喻,写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感叹宋朝遗民对往日生活的留恋。
接着颔联“江山不夜雪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写雪花的美丽壮观和辽阔气势。大雪纷飞,千万里辽阔江山,一片白茫茫,让人分不清白天黑夜。
只有天地毫无私心,它公平公正把碎玉般的雪花洒遍千家万户,不放弃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玉”既是名词动用,还是一种比喻手法。
诗中的“不夜”,是写雪势浩大,雪光映照得大地恍如白昼。诗中的“无私”,是把天地拟人化,直接赞美它的博爱,表达了人们对洁白美好的追求。
颈联“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描写雪花的春天气息。“未春”而“飞柳絮”,梅花又是迎春花,这里就把雪花与春天紧密联系了起来。
诗歌把雪花比喻成柳絮和梅花,这既是继承前人的用法,也有自己的创造。“未春”指冬末,“破晓”指夜末,这种时间点的选择,预示着严寒和黑暗即将过去。
漫天飞雪,如春日柳絮,如白色梅花,再加上一个“压”字,写出了大雪的厚重和婀娜多姿,给人以希望和憧憬。
尾联“羔羊金帐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表达了决不与蒙古元人合作的人生态度。鄙视当时的蒙古元朝,宁可隐居山林,也不入仕做官,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蒙古元人是游牧民族,帐篷蒙古包和牧羊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作者是汉族人,接受不了这些风俗习惯,认为他们粗俗,感到厌恶。
诗歌的结尾虽然是抒情,是写人的心理活动,但是通过“自掘冰泉”又和雪花寒冷联系了起来,用“冰泉”和“石茶”抒发了不愿仕元、洁身自好的坚贞品格。
黄庚这首咏雪诗,气势磅礴,八句诗,四句是比喻。特别是“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寓意。作者处在改朝换代的转折时期,借写雪花怀念宋朝,嫌弃元朝,这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元月十二夜行》 雪映灯更红, 云绕月朦胧。 上堤没相伴, 入园未人逢。 近林惊鸟叫, 村远吠传声。 七九日将尽, 还觉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