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2028高铁计划出炉,拒绝用中国高铁技术,改用锡纳拉集团

牛头湖人世界 2025-03-14 15:35:07

莫斯科时间2024年3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中央直径线3号线通车仪式上宣布,筹划十余年的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项目正式启动。这条全长650公里的高铁线路预算高达2万亿卢布(约1574亿元人民币),由本土企业锡纳拉集团(Sinara Group)主导研发,首列原型车计划2027年下线,2028年投入运营。若项目成功,两地通行时间将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15分钟。

一场豪赌:技术自主的代价

俄罗斯高铁的野心始于2007年,但长期受困于资金缺口与技术依赖。俄交通部数据显示,2014年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因1.39万亿卢布(约1071亿元人民币)的超额预算搁浅。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门子、阿尔斯通等欧洲企业全面撤资,迫使俄罗斯启动“全俄制造”计划。锡纳拉集团副总经理祖比欣透露,乌拉尔机车工厂已扩建两个新车间,用于生产时速400公里的列车,核心部件牵引电机、变流器均由本土企业联合研发。

然而,俄罗斯在高速铁路领域近乎“白纸一张”。苏联时期积累的技术以重载、耐寒为主,而高铁所需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信号控制系统等长期依赖进口。2024年莫斯科—喀山段因冻土地基处理技术难题被迫停工,暴露了本土技术的短板。俄工程院模拟实验显示,原型车需攻克轴承过热、轨道沉降等12项关键技术瓶颈。

为何不用中国技术?

2023年中俄曾就高铁合作展开谈判,但最终未能达成协议。据俄媒报道,核心分歧在于技术转让条件:俄方要求中方全盘转让IGBT芯片、调度系统等核心技术,并承诺100%本土化生产,而中方仅同意提供部分非关键技术支持。俄经济发展部2025年规划文件显示,高铁被列为“战略主权工程”,必须采用俄标轨距(1520毫米)和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以避免数据安全风险。

成本差异也是关键因素。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显示,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为每公里1.1亿至1.3亿元人民币,而欧盟承建的莫斯科地铁项目成本高达2.4亿元人民币/公里。俄罗斯选择本土化路径,意味着每公里成本增加近一倍。但俄财政部认为,此举可带动冶金、电子等150家上下游企业,创造2.1万个就业岗位,长期经济效益超过短期成本。

中俄合作的“选择性耦合”

尽管高铁合作搁浅,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仍在深化。2024年“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对华供气量达480亿立方米,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由中国企业参与扩建,年货物吞吐量提升至1.2亿吨。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能源与基建占比超60%。

这种“技术自主+资源互补”的模式,反映了大国合作的现实逻辑。中国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杨闯指出,俄罗斯在高铁领域的独立尝试,与其在航天、核能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形成对比,本质是平衡安全与效率的权宜之策。

历史教训与未来悬念

俄罗斯在大型工程上的“跳票史”令人担忧。1995年立项的“安加拉”运载火箭历时30年仍未量产;2016年宣布的6艘航母计划至今未见踪影。锡纳拉集团虽承诺2028年通车,但其研发的“菲尼斯特”列车当前运营时速仅160公里,与目标相差甚远。

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教授罗缅斯基坦言,俄罗斯高铁需经历从200公里到400公里的渐进式突破,盲目追求速度可能导致系统失控。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曾提醒,高铁成功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协同”,俄罗斯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独立研发注定艰难。

写在最后

俄罗斯高铁计划的成败,不仅关乎一条铁路,更是对后苏联时代工业能力的终极检验。锡纳拉集团的乌拉尔工厂灯火通明,莫斯科郊外的冻土带上,推土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这场豪赌的结果,或许在2027年首列原型车下线时便能初现端倪。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

雨后

雨后

1
2025-03-14 23:38

中国要严防核心技术泄密。

牛头湖人世界

牛头湖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