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非洲国家忘了该感谢法国,不过没关系,他们以后会明白的!”这是2025年1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忿忿不平地说的。
很明显,法国对近年来多个非洲国家纷纷驱逐法国驻军的行为非常不满。但是这次,非洲国家并没有被法国这位昔日的老大吓到,反而纷纷表示自己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做出这样的决定,马克龙的话就是在藐视非洲。
更过分的是,有些非洲国家不仅质疑法国在非洲驻军的合法性,还质疑法国的能力,认为法国军队只会添乱。
一向在非洲说一不二的法国,怎么突然落到这步田地?
### 非洲的“太上皇”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非洲就成了欧洲人掠夺的目标。
一开始,这种掠夺主要是通过商业方式进行,列强们只在少数关键航道附近建立据点,以便更好地从非洲转运资源和奴隶。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列强对原材料和市场的渴望变得空前强烈,对非洲这块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土地更是垂涎三尺。
同时,随着欧洲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在扩张殖民地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考虑经济利益,而是把占领地看作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1884年,那些强国开了个柏林会议,商量怎么瓜分非洲。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各国在非洲使出了各种招数,用外交威胁、武力征服等方式,占了非洲大部分的地盘。最后只剩下埃塞俄比亚和有美国撑腰的利比里亚还保持着名义上的独立。
在这场瓜分非洲的热潮中,英国和法国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自然抢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也开始在非洲兴起。同时,美苏这两个新兴的大国为了打破由英法主导的旧殖民体系,也大力扶持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这时的老欧洲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国力大大削弱,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那些曾经的列强不得不顺应形势,放任殖民地独立。
但不管哪个原来的宗主国,都不甘心眼睁睁看着自己在殖民地的利益流失,其中法国的抵抗尤为激烈。
这个道理其实挺简单的。在非洲,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面积最大。英国已经接受了现实,打算和平地把领导权交给美国,甘心在美国之后做一个二号角色。但是法国就不一样了,他们还保持着大国的傲气。
所以,即使法国国内乱成一团,第四共和国还是坚持要牢牢控制殖民地,结果就是把自己搞到了崩溃的边缘。
关键时刻,二战中的法国英雄戴高乐再次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第五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戴高乐明白,在非洲人民的反抗和美苏两国的压力下,法国已经负担不起继续维持殖民地的代价了。
但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戴高乐也非常清楚,非洲对于法国保持大国地位的重要性,是绝不能放弃的。
所以,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戴高乐玩了一手很巧妙的把戏。
他承诺给殖民地独立,还答应在独立后给予新政府一些援助。但是,他的条件是这些殖民地必须在独立后继续使用法语作为官方语言,承认法国的经济特权,并且允许法国驻军。新政府还得在国际舞台上支持法国,等等。如果按法国的要求来,这些殖民地所谓的“独立”其实只是一个名头,实际上还得继续当法国的傀儡和提款机。
至于那些坚决不同意的国家,比如喊出“宁在自由中贫穷,不在奴役中富裕”的几内亚,戴高乐也没怎么大动干戈。他就在离开前把所有能拆的东西都拆了,包括基础设施。然后他还威胁说要退出北约,逼着美国带着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制裁孤立几内亚。
在漫长的殖民时期,几内亚早就形成了依赖型经济,现在被法国和西方国家联手打压,经济马上就要撑不住了。
就算几内亚转向共产主义阵营,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但由于经济和人才基础太差,根本玩不转计划经济,国家还是穷得叮当响。
本来非洲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多数来自富裕家庭,多少有些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面对法国这么狠的手段,他们自然纷纷妥协投降。
这样一来,法国表面上退出了非洲,实际上依然是非洲的幕后老大。甚至美国在非洲,尤其是在西非发展势力时,还得依靠法国帮忙。
尽管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力逐渐变得虚无缥缈。
以前法国维持对原殖民地的影响力,主要是靠经济控制、教育灌输、军事威胁,还有和原殖民地高层领导人的私人关系。
但到了21世纪,法国自身的工业实力下滑,它在非洲贸易中的份额也在减少。
以前有效的教育灌输,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不再那么有效。
至于私人关系,随着上世纪那些法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些关系大多已经不复存在。
到了这个地步,非洲国家还是会继续接受法国的影响,其实主要是因为习惯了。
毕竟这些国家的领导层,大部分都是在法国模式下得利的人。在生活还能过得去的时候,他们也没想过要改变这种状况。
可惜的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剥削和本地人口的增长,这些非洲国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生活所迫,很多非洲国家开始想推翻法国模式,重新分配本地资源出口的利益,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现在唯一能拦住他们这么做的,就是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虽然法国的军事实力在中国人眼里可能像个笑话,但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法军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这些连枪支弹药都要靠进口的国家,可不敢轻易招惹法军。
如果法国不退缩,它在非洲的影响力大概还能多维持一阵子。但现实并没有给法国这样的机会。
2011年,美国在中东发动了“阿拉伯之春”,打破了中东原有的秩序,附近的西非地区也受到了影响,安全形势迅速恶化。
西非各国对付不了那些叛军,就向他们的“老爹”法国求救。
法国也知道这时候不能软弱,所以大力在西非开展“反恐”行动,确实也在几次行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法国的“反恐”方式和美国差不多,根本不解决根本问题,行动中还经常干些欺负平民、滥杀无辜的事,结果当然是越反越恐。
非洲各国一看,觉得法国也不是那么厉害,心里就开始打别的主意了。
中非政府在被法国甩掉后(中非内战期间,中非政府向法国求救但被拒绝),决定另寻出路。他们不顾法国的不满,找到了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帮忙攻打叛军,结果立竿见影。
瓦格纳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帮中非政府军收复了大半个国土,并且还提供了军队训练和高官安保等一系列服务。至于代价嘛,就是把叛军占领区的一些矿产资源给瓦格纳。这些矿本来就不在政府军手里,所以基本上等于没付出什么代价。
其他国家看到中非的例子后,也开始心动了。因为想得到法国的“安全保障”,通常得自己掏钱出力,还得接受法国的各种政治条件。相比之下,瓦格纳的收费简直太划算了。
尤其是马里,被法国的反恐行动搞得最惨,甚至有人怀疑法国是不是故意扶持叛军,以便更好地掠夺资源。因此,马里第一个站出来,决定跟随中非的脚步。
2021年,马里的军队发动政变,成立了军事政府。然后他们为了反恐,请来了瓦格纳集团帮忙开采金矿。
法国对此特别不爽,大骂马里的军事政府是“非法”的、“不受控制”的。马里的军事政府也不甘示弱,直接和法国撕破脸,把法国的大使赶走了,还要求法国军队全部撤出马里。
当时非洲其他国家都在看法国会怎么反应,结果法国自己先认怂了,宣布“结束在马里的任务”。
附近的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也跟着学样,在2022年和2023年先后让法国军队滚蛋。
在尼日尔发生政变后,法国一度很强硬,让西非共同体给尼日尔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恢复原来的政府,并表示会支持西非共同体出兵。
结果到了最后期限,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没一个采取行动,法国军队也没出面干预,反而老老实实地从尼日尔撤走了。
法国想吓唬尼日尔,结果却暴露了自己的虚弱本质,这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坚定了赶走法国军队的决心。
面对非洲国家的驱逐,法国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酸溜溜地说:“非洲有些国家不懂得感恩,但他们会明白法国的重要性。”
不过,法国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如果失去了非洲,法国可能也会失去大国的地位。但对非洲来说,失去法国只是少了一个剥削者,迎来的是他们自己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