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程序员"车轮蜗居"引热议
在深圳湾公园停车场,一辆白色SUV成为41岁程序员张运来的移动居所。四年来,这位IT从业者工作日栖身车内,借助公园公厕完成日常洗漱,每晚仅需支付6元停车费,日均开销控制在百元上下。每逢周五傍晚,他驱车300公里返回阳江与家人团聚,周一清晨再返深投入工作,在车轮上编织出独特的"双城生活"图景。
据当事人讲述,这场"车轮生活"始于三年前的一次购车经历。当时他在4S店看到展示车的尾箱床垫设计,萌生了将爱车改造为移动居所的念头。此前他在深圳租住城中村单间,每月需支付约2500元租金,居住环境逼仄。
转居车内后,他通过将后排座椅改装为简易床铺,平时下班后,张运来在公司食堂吃饭,在健身房洗澡,然后开车到充电桩充电,充完电他就在公园里挑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停车,他把后排两个座位放倒,再铺一张床垫睡觉。张运来说,车上除了衣物就是洗漱用具,早晚刷牙在公园的卫生间解决。他估算,四年车居生活已为其累计节省开支约十万元,并且他更看重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自由体验:“这种随时与自然接触的状态让我感到舒适。"
面对外界对其年龄与职业前景的关切,这位84年出生的程序员展现出清醒认知。他直言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35岁危机":"正因如此才更珍惜当前的工作机会,计划再奋斗几年便回归家庭。"每逢周末,他都会驱车300公里返回阳江陪伴家人。
#对于程序员小哥“车轮上的生活”网上的观点分成了两派
支持方:挺小哥
1. 省钱过日子没毛病
深圳房租太吓人,小哥住车里每年能省大几万,这不比天天加班凑房租强?
现在有车载冰箱、移动电源,车里也能过得挺舒服,总比挤城中村隔断房强吧?
你看国外早就有人这么干了,日本网吧住人的格子间现在都成特色了,荷兰人住船屋还成了旅游景点呢!
2. 给城市治堵病开药方
停车场白天闲着也是闲着,晚上给人停车睡觉多好,这叫"蹭公共资源"?这叫会过日子!
每天少开30公里通勤,尾气都少排多少,环保局该给他发奖状才对。
现在年轻人流行露营办公、摆摊创业,住车里上班咋就不行了?这叫新活法!
3. 规矩是人定的
法律又没写不准在停车场睡觉,人家规规矩矩交停车费,用公厕也没搞破坏,凭啥不让?
反对方:担心乱套
1. 占便宜占出事
公园停车场是给大家临时停车的,要是都学他常年占着,周末游客车停哪儿?
去年上海有人车里用电饭煲煮饭差点着火,这要出事算谁的?消防车开得进停车场吗?
2. 开这个头要乱套
要是十万打工人都住车里,公园不成难民营了?你愿意带孩子去停满"床车"的公园玩吗?
有些黑心老板更乐了:"反正员工能住车里,宿舍都不用盖了",这不是变相压榨打工人?
3. 治标不治本
年轻人被逼得住车里,反而让政府觉得"你看他们自己解决了",保障房建设更拖沓了!
天天窝在2平米车里,时间长了不抑郁才怪,那些说"活得通透"的,怕是没试过雨季车里发霉的滋味!
#说到根儿上的问题
1. 该管还是该放:就像小区大妈管广场舞,管太严说没自由,不管又说扰民,这个度咋把握?
2. 城市该咋改造:学纽约把旧地铁改成青年公寓,或者像日本搞个"合法车居营地",是不是比现在强?
3. 啥叫好日子:是住大房子背30年房贷,还是像小哥这样潇洒但住车里?这个选择题该谁来做?
说白了:这事儿就像照妖镜,照出了大城市的魔幻现实——当买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年轻人开始用野路子对抗现实。有人住进公司行军床省房租,有人当起"酒店游民"蹭长租优惠,甚至出现专门改造集装箱的"移动房客"。这些看似荒诞的选择背后,是深圳商品房均价7.2万/㎡的残酷现实,是年轻人工资追不上房价涨幅的绝望。
这些另类活法既是无奈,也是觉醒。就像日本年轻人放弃买房当"网吧难民",香港青年住进"棺材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与其被房贷绑架三十年,不如把钱花在当下。但这种"躺平式反抗"也暴露了更深危机——当城市把住房变成奢侈品,当奋斗十年买不起一个卫生间,我们到底在为什么样的城市奋斗?是时候问问:让普通人住得有尊严,真的比盖摩天大楼更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