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61年,他就准确地预判了“全球将走向一体化”,真乃奇人啊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21 06:03:26

曾国藩身为晚清名臣,被后人视为“半个圣人”,他所写的《曾国藩家书》也是被后世广泛传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能够收集到足够的讯息,他在府中先后养了100多名幕僚。

其中有位名叫赵烈文的人,极富才华却压根没有什么当官的想法。他熟读经书和典籍,对事物预判能力极强,很多时候,曾国藩都自愧不如。

早在1861年时,他就曾经预测全球最终还是会走向一体化,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然而如今的事实证明,他说的话确实是正确的。那么赵烈文此人有怎样的成长经历?他又做出过哪些准确的预言?

奇人的成长经历

赵烈文于1832年出生在安徽省,当时正值道光帝统治年间。他的长辈们虽然算不上是官宦世家,但基本都是有识之士。所以他从小就读过不少书,论眼光和格局也非一般人能够相较。

平日里他最喜欢做的两件事情就是看书和写作,直到后来家境败落了,他也从未改变着两个好习惯。

21岁那年,因为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城,且势力辐射到了赵家老宅所在地,导致赵烈文压根没办法投身到科举考试当中,为了重新寻找出路,他决定通过学习行政和军事方面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确保能够被高官看中。

说来也是凑巧,次年因为工作需要,曾国藩就在全国各地招揽人才以补充军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赵烈文通过姐夫周腾虎的建议,得到了与曾国藩相识的机会,并在对方的认可下,做了他的幕僚。

当时曾国藩一次性给了他二百两白银,让他在南康大营工作。但因为刚认识没多久,所以曾国藩内心对赵烈文的信任度并没有那么高。赵烈文感觉到了对方的疏离感,所以也不愿意全心全意投身到辅助对方的工作中去。

后来因为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为了能够及时尽孝,赵烈文第一时间回到家中尽儿子的责任。1861年,赵烈文手头的白银被花的差不多了,全家人的生活可谓是无比窘迫。

为了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他在当年7月乘船前往东流大营面见曾国藩,在谈话中,曾国藩发现了这个幕僚在不少方面都具有智慧,于是安排他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赵烈文也确实不负众望,帮助曾国藩排忧解难。1862年因为周腾虎在家去世了,为了参加他的葬礼并送姐夫最后一程,赵烈文先行离开了曾国藩处,回到老家给姐夫吊唁。

本次从老家回来后,赵烈文找到了在忠义采访局上班的工作。因为和曾国藩能够说到一起,他还认对方当了师父。

但在这个时候,晚清政府担心曾国藩的影响力太大,不仅撤掉了他的钦差大臣职务,还让他去当了两江总督并北上追剿捻军。得知这个消息后的赵烈文第一时间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并立马到了曾国藩的幕府就职。

两人从这时开始的感情已经升温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甚至每天晚上都会待在一起对目前的形势进行分析,而在这些时候,赵烈文说的很多预言都让曾国藩觉得有趣至极。

颇有远见的预言

曾国藩再给弟弟写的书信当中,曾经夸赞赵烈文不仅学识颇高,且压根不在意官位的高低。而他如此夸赞的赵烈文,确实也值得被如此重视。他早在晚清时期就曾经做过四个预言,如今看来几乎个个兑现。

他所做的预言当中格局最大的一个,就是在给曾国藩的万言书中点名,未来东西方势必会实现联通,其中蕴含的意思,也就是“全球一体化”,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压根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意识。

他的另外三个预言中,第一个是在刚认识曾国藩时说的,当时湘军中最为强劲的将军恐怕就是周凤山。因为惜才,曾国藩对他很是信任。可是赵烈文一见曾国藩,就告诉他觉得周凤山为人过于猖狂,极有可能会在战场上受到挫折。

听到这话,曾国藩心里很不舒服,也不愿意相信对方说的话。但他没想到几天后,就有人传来快报,告知他周凤山在战场上失利了。直到这时,曾国藩才在心里开始重新打量起这位投靠自己的年轻人。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进展的如火如荼,清军在洪秀全的太平军手下吃了不少亏,即使如此,赵烈文要告知曾国藩,不管太平军的实力再强劲也不足为惧,真正应该提防的是那些西方列强。

果不其然,在清军和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就此消亡。紧接着,这些国家就将所有的獠牙伸到了清廷身上。

如今大英博物馆里放置的我国古代珍惜文物,都是那个时候抢去的。不冻港海参崴,以及最近备受争议的出海口图们江都是在晚清时期,凭着《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被瓜分到俄国手上的。

只是可惜了,当年国内的这些重臣和将领没有一个听从赵烈文的劝说,他们个个视太平天国为洪水猛兽,却没有看到其背后蕴藏的先进性。

综合以上种种,赵烈文最为出名的第四个预言有关满清的气数,他在1867年时就判定,不过50年清朝必定会灭亡。因为无论是两宫太后还是朝廷的几位重臣,他们都不是能担得起王朝延续的人。

刚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曾国藩是压根不相信的。可在做了直隶总督后,他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高层领导人,也愈发感受到国家的颓势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了,所以他不得不相信,赵烈文那般大逆不道的言论确实是真的。

事实证明仅仅44年后,清朝确实被民国取代。不过早在1872年和1894年,曾国藩和赵烈文就已经先后离世了,所以他们压根看不到预言成真的那天。

拿“铁饭碗”不如归隐

历史上有不少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归隐来吸引明主来寻找自己,赵烈文则和他们完全相反,他的归隐是发自内心的。对于他而言,与其在朝廷做官拿“铁饭碗”,不如选择归隐山林求得内心的安稳。

虽然是高官曾国藩的徒弟,但是赵烈文的仕途走的并不顺利,他最高时才做到磁州和易州两个地方的知州,在当官期间他可谓是尽职尽责,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为此受到了不少百姓的好评。

除了曾国藩以外,重臣李鸿章对他的评价也很高,甚至还多次上奏折想要为赵烈文找一个更高的官职。

不过对于这事,赵烈文自己也不是很在意,他觉得自己家里有人要照顾,他的性格又比较散漫,再加上当了高官,难免有人因为老师曾国藩的缘故,要给自己几分薄面。

而他既无心掌权,也无心发财,所以1875年时他就索性辞官找地方隐居了。在隐居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有时候他会去朋友家里拜访,有时候还会选择去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

但他最长待的地方,还是自己在1865年时就花费资金买下来的赵园里。赵园本是常熟的一片荒地,赵烈文买下后就安排工匠进行修建,足足花费了1年的时间,才修成了让他满意的模样。

这个园子里光房间就有120间,在深处还特地修建了一座名为“天放楼”的藏书楼,更别说还有无数的假山和园林在中间点缀。天放楼里放着数万卷的书籍,也因为如此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这座园子的名号。

纵然赵烈文再料事如神,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没多久这座园子就换了主人。他死了以后后人无力做官,也没能耐经商,为了能够维持生活,只得选择将赵园中的藏书分批次卖出。

等到民国时期,索性将整个园子都卖给了名叫盛宣怀的常州富商居住。除了园子以外,连他的日记也没能逃过被售卖的命运。

赵烈文活着时,特别喜欢将当时的时局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为此有多部日记,不过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一部名为《能静居日记》,另一部名为《落花春雨潮日记》。

单第一部《能静居日记》的篇幅就长达200多万字,其中详细记载了咸丰八年到光绪十五年间发生的种种事件,不仅对晚清朝廷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举措进行分析,还对当时的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行了评价。研究晚清历史的学者们一度认为,这本日记颇有历史价值。

只能说,赵烈文这般人物出现在晚清,当真是个意外。他凭借自己独到的视野和思考方式,为当时和后来的人们指引了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路径。

但他自己或许会因为知道的太多、太早,导致时时刻刻处于忧国忧民的状态之中。他选择隐居,何尝不是因为明白,凭借自己的力量压根无法改变局面后的无助之举。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我们的文章,麻烦大家点个关注哦!

参考资料:

《晚清第一幕僚赵烈文,成功预言清朝国祚只剩50年》武进印记

《论赵烈文的政治预见》甘肃社会科学

《幕僚——清朝地方官的私人秘书》秘书工作

《<能静居日记>研究》扬州大学

0 阅读:1
任向前养护说

任向前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