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奇妙之平衡与美
阴经、阳经的各自循环
阴经:
开(生)于上(肺)中(脾)
枢于中(心、肾),心居于肺与脾之间,肾居于脾与命门之间
合(成)于下(命门)
返(回)于中、上(肝)
阳经:
开(生)了下(膀胱)中(小肠)
枢于中(三焦,胆),胆居中,三焦游于脏腑之间
合(成)于上(胃)
返(回)于中、下(大肠)
总结:阴生于上,盛于下;阳生于下,盛于上。
人体非常符合系统的对称美。真理的极致必然是美。
阴阳与上下的关系平衡
阴生于上,成于下。阴阳过度,则害另一方。
阴气生于上,下降入内,产生“阴能(静物、潜能、精血)”,并排泄无用浊物于体外;随着白天的来临,或其它必要时,阴能转化,即分解人体储存的物质能量,产生动能,于是阴化为阳。
A、如果阳明不合,表现为肺热、呼吸气不利,或大便燥结,阻塞阴气从上至下;则太阴难生于上,也难以下行,结果是:阴气必难成于下。因此,治法是:用承气汤急下以存阴。
B、如果太阳开过度,则过热,瘀血于膀胱,则可能发为热淋,必危害少阴,须利小便以存少阴。
C、少阳热,热入血室,用柴胡汤,存厥阴。
阳生于下,成于上。阴阳过度,则害另一方。
阳气生于下,上升外出,力量渐强,于是产生动能,包括动脑思维、说话、动作等,也包括温煦身体;有阳气到上边,到外表,然后才能摄取食物,饮食、呼吸,于是阳化为阴,阳气回转于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A、不能正常吸气,可责之大肠阳明;不能正常饮食,可责之胃阳明。(阳亢害、阴不足的情况)
B、不能正常呼气,可责之大阴肺;不能正常排泄,可责之太阴脾(也可包括太阴肺)。
阴阳的其它经脉仿此。
上、中、下各部之阴阳力量对比
上:阳强阴弱
中:阴阳均衡
下:阴强阳弱
子午流注之阴阳经脉分布对称美
上:太阴为开,阳明为合
中:少阴为枢,太阳为开
下:厥阴为合,少阳为枢
如果一分为三,则是上面的结构;
如果一分为二,则是上与中下相对,中与下,则是“太阳为开,厥阴为合”,因为“枢”是不显的,少阴可归于厥阴(心归心包,心包为实际之心主,肾归于肝);少阳可归于太阳(三焦不显,胆可归于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