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姚广孝顿足叩首、仰天长叹后身亡,嘉靖:将他移出太庙

梦里不知寒说 2025-03-22 17:18:11

1418年,姚广孝这位84岁的老和尚病得很重,眼看就要不行了。朱棣一听这消息,心里特别难过,立马就连夜跑到庆寿寺去看他。聊到遗言的时候,姚广孝突然眼泪就下来了,他拉着朱棣的袖子,叹了口气说:

溥洽和尚被囚禁了整整17载,吃了不少苦头,挨了无数打,我真心希望你能放他出来。

没过多久,姚广孝就去世了。朱棣按照他的遗言,把对头溥洽给放了,还停了两天朝,追封姚广孝为荣国公和上柱国。到了明仁宗朱高炽那会儿,他称姚广孝为“靖难第一功臣”,专门下令让姚广孝的牌位能放在太庙里享受祭祀。但奇怪的是,105年后,明世宗嘉靖帝不仅把姚广孝的所有荣誉都取消了,还把他从太庙里踢了出去。这嘉靖帝为啥要这么做?姚广孝和朱棣之间到底有啥故事?还有,他为啥在快死的时候要求朱棣放走溥洽?

那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和尚

姚广孝,老家在江苏长洲。1348年那会儿,他决定当和尚,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叫道衍。有一次,他逛到嵩山寺,碰巧遇见了算命先生袁珙。袁珙瞅了他一眼,说:“嘿,你这眼睛长得真特别,跟生了病的老虎似的,将来,你恐怕会跟刘秉忠一样,喜欢舞刀弄枪的那一套。”

听完袁珙那番话,姚广孝不但没生气,反而还挺高兴。之后,他决定投身道门,认了弘道法师做师父,专心钻研阴阳之术,好给自己将来的出人头地铺路。

姚广孝这人脑子灵光,不按常理出牌,但特别会“装”。朱元璋头一回见他,就随手赏了件和尚衣裳,没给他啥官位。可没想到,过了五年,宗泐一提他,姚广孝就进了天界寺,当上了管和尚的官。

1382年,马皇后离世,朱元璋为她办了场大丧礼,还请了高僧给各位王爷念经祈福。这时,姚广孝又被宗泐推荐,进了皇宫,碰到了燕王朱棣,两人挺投缘。姚广孝这回进宫,心里早有盘算,就是想找个能让他一展身手的王爷。

那时候,朱标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太子了,管朝政管了好些年,根本不需要姚广孝来帮忙。再看看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朱樉,那家伙尖酸又刻薄,没啥大志向,整天吊儿郎当的,根本不像个能当皇帝的人。晋王朱棡,虽然勇猛无比,才学也挺好,但他不懂尊重人才,连给他做饭的厨师都经常挨打挨骂,姚广孝自然不可能去找他。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四儿子,守着顺天的燕王朱棣,就成了姚广孝眼里最合适的人选。

姚广孝特别高兴的是,朱棣这位王爷城府极深。他悄悄跟朱棣说:“你要能把我弄到顺天去,我就帮你搞个皇冠戴戴。”朱棣虽然啥也没说,但过了几天,就把他从天界寺请到了顺天的庆寿寺。姚广孝顶着高僧的头衔进了庆寿寺,可实际上他天天往燕王府跑,跟朱棣背地里联手谋划。

朱棣的“智囊团”朱棣身边有一批出谋划策的高手,可以称得上是他的智囊团。这些人不仅才智过人,而且深谙权谋之道,为朱棣的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常常在关键时刻为朱棣出谋划策,帮助他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政治斗争,这些智囊团成员都能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朱棣对他们的才华和贡献十分赏识,经常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采纳。这些智囊团成员也因此得以在朱棣的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权力核心。总的来说,朱棣的成功离不开他身边的这批智囊团。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为朱棣的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在齐泰和黄子澄的撺掇下,开始动手削弱藩王的权力。他把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给贬成了平民,发配到了特别冷苦的地方。更惨的是湘王朱柏,他被逼得没办法,最后放火自尽了。朱柏的死让朱棣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藩王里面年纪最大、势力也最大的一个,心里头清楚,自己以后的处境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是,他对于打败朱允炆心里没底。那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成立了三十一年,国家太平了很久,老百姓心里都向着应天,所以朱棣就算被朱允炆随便欺负、盯着,也一直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不过,那个懂阴阳的老和尚姚广孝,却瞧出了不一样的门道。他使劲劝朱棣起兵造反,当朱棣说老百姓都向着朝廷,不想起兵时,姚广孝大声喊道:“这是天意,不用管老百姓怎么想。”

姚广孝一句话让朱棣恍然大悟,他这才放下心来,开始计划造反的事。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那会儿,姚广孝可不光是个出主意的人。早在朱允炆派锦衣卫没日没夜盯着朱棣时,姚广孝就把燕王府后院给清空了,砌上厚墙盖房,还在院里养了一堆鸭鹅,好盖住屋里打兵器的声响。姚广孝保密工作那是一绝,除了朱棣和他儿子朱高炽,愣是一个人都没发现。

1399年秋天十月时,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去攻打燕地。但朱棣没跟去,他留下姚广孝和朱高炽在顺天,自己只带了些精兵猛将去了大宁。朱高炽,就照着姚广孝提前画好的防守图,硬是顶住了李景隆的猛攻,足足扛了俩月。等朱棣打完仗回来,姚广孝又在半夜悄悄开了城门,放士兵出去,跟城外的队伍一起,里应外合,把李景隆的南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朱棣带兵往南打,想把济南城围起来,结果铁铉那家伙特别难缠,死守济南,愣是让朱棣三个月都没能踏进城里半步。这时候,姚广孝写了封信,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火冒三丈的朱棣给劝回了顺天。后来到了东昌那一战,张玉不幸牺牲了,朱棣急着想撤军,可姚广孝这回却坚决地说,别管攻城不攻城了,直接冲着应天去就对了。

姚广孝从没上过战场,也没带过兵,但他对战况变化特别敏锐。就是他一个劲儿地劝朱棣赶紧往南冲,这才打下了应天,让朱允炆跑了。所以,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立马就封姚广孝为太子太保、资善大夫,还给他祖宗三代都封了官。

人死之后的名声与评价

不过,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把名利看得很淡,不愿住在府邸里,偏偏要去庙里住。想当年,姚广孝一门心思就想出人头地,科举不做官后,他就拿“和尚”的身份当作往上爬的阶梯。靖难之变成功后,他算是圆了早年的心愿。但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着风光一把,可家乡的人非但没对他尊敬、羡慕,反而对他冷言冷语,嘲笑他。

姚广孝去他姐姐那儿,结果吃了闭门羹。他的铁哥们王宾,也不愿意见他。他硬着头皮挤进姐姐家门,没想到平时挺温柔的姐姐,竟然对他一顿臭骂。说起来,在应天城,他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太保大人,朱棣对他那可是客客气气的。可回到老家长洲,他倒好,成了个没忠没义、没孝没仁的坏蛋。

从长洲回来以后,姚广孝的心态大变样了。他没答应朱棣让他还俗的提议,反而搬去了庙里,天天念经拜佛。朱棣送他的漂亮姑娘、金银财宝,他全给退了回去,一样没要。

朱棣叫姚广孝一起去打蒙元时,姚广孝好几次都拒绝了,他说啥也不想再看到更多杀戮,更愿意待在应天。要是家乡遭了灾,姚广孝总是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那点积蓄,去帮那些受灾的老百姓。

1418年,84岁高龄的姚广孝病得挺重,朱棣好几次亲自去看他。当朱棣问起姚广孝有啥心愿时,他急得直跺脚,磕头求情,眼里满是泪水地说:“那和尚溥洽,无辜在牢里待了17年,吃了不少苦头,求皇上开恩,放他出来吧。”

朱棣压根儿没想过,那位老和尚临终前说的话,其实是在给一个曾给朱允炆伸过援手的倒霉官员求饶。想当年,朱棣拿下应天后,有人偷偷告密,说和尚溥洽把朱允炆藏家里了,还帮他躲过风头逃跑。朱棣这人报复心特强,一听这话,立马火了,把溥洽扔进大牢,狠狠地折磨了他17年。

不过,朱棣对姚广孝那是相当敬重。他想到这是姚广孝临终前最后的愿望,而且姚广孝身为出家人,心里头全是善念。所以,他二话不说,立刻下令把僧人溥洽给放了。

没多久,姚广孝在庆寿寺里头,抬头望着天叹了口气,然后就生病去世了。朱棣听到这事,心里头特别难受,他下令停了两天朝会,还追封姚广孝为荣国公,让他风光大葬。朱棣去世后,朱高炽更是把姚广孝说成是“靖难的第一大功臣”,专门叫礼部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陪着君王。你想,在朱元璋、朱棣那两朝,总共有16个大功臣的牌位在太庙里,可姚广孝是唯一一个没上过战场的人。这说明,在朱家这两代皇帝眼里,姚广孝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不过,在明世宗嘉靖皇帝掌权那会儿,他对姚广孝可是相当有意见。那时候,国家安稳,周边国家也都服服帖帖的,嘉靖觉得,把姚广孝这么个“叛逆之人”供在太庙里,跟他治理国家的理念不合,也不方便推广正统教育。而且,嘉靖他自个儿信的是修道炼丹那一套,对佛教不太瞧得上。所以,他就下令让礼部的李时偕把姚广孝的牌位从太庙里撤了。想想嘉靖之前还因为他老爹的事儿,差点儿要把明成祖朱棣也从太庙里踢出去,连带着朱棣手下的谋士也不放过,这事儿也就不那么让人惊讶了。

0 阅读:25
梦里不知寒说

梦里不知寒说

梦里不知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