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长津湖,新兴里战斗模范连,击毙“北极熊团”团长,美媒:从未有过的最大败北

我是洋洋 2025-04-21 16:41:49

1950年11月27日下午,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已经进行了两天。在东线战场上,15万志愿军士兵在零下35度的严寒中,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他们最终还是接到了进攻美军的命令。

在战役中,志愿军第27军派出四个团,对驻扎在新兴里的美军第7师第31团战斗群实施了全面包围的战术。其中,第239团第4连被赋予的任务是:沿新兴里地区的窄轨铁路及其南侧山地,自东向西进行搜索推进,负责保护友军侧翼,并寻找机会消灭敌军。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第4连经历了频繁的紧急调动,这反映了志愿军第27军以及第9兵团的高度战备状态。从台海前线的部署到抗美援朝战场的转移,这些行动展示了部队在紧张局势下的快速反应和准备。这种持续的备战状态,体现了军队在关键时刻的迅速适应和执行能力,确保了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保持战略优势。

◆从空中俯瞰新兴里的地貌图。

1950年10月1日晚上,驻扎在浙江平湖的第4连正在进行航海和登陆作战的军事演练。训练间隙,他们简单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就在当晚,上级突然下达紧急指令,要求他们立刻停止所有训练和防守任务,整理装备,等待下一步行动指示。

随着作战指令的下达,整个战局瞬间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军队上下迅速进入临战准备,各个作战单位开始紧密配合,部署兵力。战备物资加紧调配,防御工事加速构筑,所有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这种紧迫的态势预示着战事即将全面展开,各方力量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做最后的准备。整个军事系统如同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自10月7日至11月12日,被誉为“常胜模范连”的第4连,在第239团的编制下,随第27军执行了三次超过千里的铁路秘密大输送任务,每次都是向北推进。首先,他们从浙江平湖地区出发,北上至山东泰安和大汶口集结待命。随后,继续乘火车北上,到达中朝边境的辽宁安东,准备进入朝鲜作战。接着,从安东出发,途经吉林辑安,最终抵达更北的吉林临江,紧急进入朝鲜。在此期间,第4连还随第80师由后梯队转为前梯队,直接乘火车进入朝鲜新义州的南市洞,准备对抗西线的英军第27旅。由于英军南撤,而东线美军继续北进,面对严峻威胁,上级命令第80师从西线撤回安东,重新部署到东线,准备迎击北上的敌军。

第4连原本的任务是跨海登陆解放台湾,主要目标是打击国民党军队。然而,情况突变,他们的任务迅速调整为前往朝鲜战场,对抗美军。更紧迫的是,原本计划第二年春天才出发的行动,被提前到立刻北上参战。时间紧任务重,连队的动员工作不得不在行进的军列上进行,指导员庄元东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抓紧时间在列车上完成了战前动员。

1950年11月4日,第27军在安东完成整编,摘除了原有的解放军标识,包括帽徽和胸章等,正式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调整标志着该部队身份转变,开始承担新的军事任务。

11月12日,第四连随第80师与第27军主力在临江渡过鸭绿江,隐蔽进入朝鲜。这次行动是为了支援朝鲜战争,部队选择在夜晚行动,以避免被敌军发现。跨江后,部队迅速分散,开始执行各自的战斗任务。这次行动标志着中国军队正式介入朝鲜战争,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作为三野主力的第27军,带领着包括“常胜模范连”第4连在内的多支优秀连队,共约5万人,从华东沿海迅速转移到东北边境。他们跨越了5000多里的距离,行动迅速且隐秘,严格遵循命令,展现了极高的机动性和执行力。这次长途跋涉不仅考验了士兵们的体能,更彰显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保持冷静、果断应对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过硬的身体素质。

志愿军第9兵团正在积极备战,战士们心中燃起了必胜的信念。他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出国首战必须拿下,一定要赢得开门红!”这句话迅速传遍了整个兵团,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官兵们斗志昂扬,决心在第一次战斗中打出气势,为后续行动奠定坚实基础。这种高昂的士气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敢打敢拼、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

朝鲜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与此同时,当地的天气同样难以预测。在朝鲜东北部,狼林山脉海拔约2000米,与极寒的盖马高原之间,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寒潮。气温从平时的零下20多度骤降至零下37度左右,寒冷程度远超寻常。更不巧的是,第9兵团从咸镜南道进入朝鲜后,向长津湖作战区域推进的200多公里路线,恰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覆盖。

尚未与敌军交锋,部队便遭遇了严寒和饥饿的双重威胁。由于紧急北上,士兵们未能及时配备棉衣、帽子和鞋子等冬季装备,这无疑加剧了困境,增加了非战斗减员的风险。

尽管面临严寒的极端考验,第9兵团这支来自温暖华东地区的英勇部队,依然在刺骨寒风和大雪中穿行。他们在树木茂密、道路狭窄、人迹罕至的山谷中秘密行军,沿途只有零星村落。为了躲避美军白天的频繁侦察和轰炸,部队严格遵守隐蔽规定:无法生火做饭,只能啃食冻硬的干粮;只能在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经过五天的悄无声息推进,十几万大军成功抵达预定战区。美军的空中侦察始终未能察觉我军的动向,有效掩盖了东线的作战意图。最终,美国媒体也不得不称赞这一行动为“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第4连与第80师一起,从中江出发,经过真平、月滩里、佳山、石幕里,最终到达狼林。他们沿着山间的砂石路、土路,甚至在没有路的野外行军,一路向南挺进。当他们接近巨武所里时,与友军分道扬镳,继续向南行进一段距离后,转向东南方向,途经连安浦和沙所,最终在长津湖北偏东的梨上里秘密集结。

从11月15日起,由于极端寒冷,第9兵团的战士们开始出现耳朵、手指和脚趾冻伤,皮肤呈现蓝紫色。大雪封路导致粮食供应中断,随后几天,冻伤和冻病的士兵数量急剧增加,甚至有人因缺氧、饥饿在雪地中牺牲。面对严寒,来自胶东荣城的第4连连长李昌言利用其“闯关东”的经验,成功救活了许多战士。在行军休息时,他让经验丰富的胶东籍老兵带领不习惯严寒的四川和上海士兵搓手跺脚、原地跑步,严禁他们坐下或躺下。在雪地露营时,他强调不能立即用热水烫脚,必须等到双脚发热。晚上睡觉时,他规定两人共用一被窝,先在雪地上铺树枝和杂草以隔绝寒冷和湿气,再用两床被子分别铺盖,两人穿着衣服分别睡在两头,互相抱住对方的脚取暖,用毛巾盖住鼻子,戴棉帽,枕着棉鞋或胶鞋入睡。

尽管第80师成功在天宜水里、万田里、涂浦里和丰流里一带完成集结,但由于严寒天气导致的冻伤,部队非战斗减员人数高达700多人。其中,仅第4连就有超过10名士兵因伤病无法继续执行任务。

自11月18日起的十天内,全体战斗人员与后勤团队紧密协作,积极解决粮食和保暖物资的短缺问题。庄元东回忆起淮海战役期间,他们在严寒中挖掘简易防御工事的情景。受此启发,第4连的战士们挥动镐头,奋力挖掘冻结的土地,通过体力活动产生热量,有效预防了冻伤。在全员的共同努力下,志愿军第9兵团成功克服了饥饿和严寒这两大挑战。第4连的战士们在丰流里以北的新阵地中,从他们挖掘的简易工事中迅速出击,向装备精良的美军精锐部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两支精锐部队狭路相逢,英雄第4连迅速突破,直插新兴里东侧高地。

12月27日晚上,李昌言和庄元东指挥第4连沿着一条窄轨铁路及其南侧的山地行进,这条铁路曾是日本人采矿时运输矿车的通道。部队踩着厚厚的积雪,从新兴里东边向西边推进。为了不被发现,所有官兵都将棉衣反过来穿,使衣服颜色与雪地一致,便于隐蔽。

新兴里坐落在丰流里江汇入长津湖的东侧,村子呈南北走向,南边高北边低,东西方向较为狭长。北面地势平坦,修建了运矿的窄轨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西侧紧邻长津湖,地形狭窄,不适合大规模部队展开行动。南面则有三座突出的山峰——1455.6主峰、1221高地和1239高地,它们形成三角对峙之势,控制着新兴里到下碣隅里的公路,地理位置易守难攻。

战斗开始前,营长张宗海和教导员张桂绵带领营部参谋以及连级以上军官,深入敌军阵地前沿,详细研究了本营的进攻路线。他们还利用地图全面掌握了新兴里的地形特征。

李昌言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活跃于唐朝时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策略闻名。李昌言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使他成为唐玄宗时期的重要辅臣,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李昌言在文学方面也有不俗的成就,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总的来说,李昌言是唐朝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和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营长指出,美军虽然表现出明显的自大和轻敌态度,但他们对于近身肉搏和夜间作战却显得相当忌惮。他强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军在近战和夜战方面的传统优势,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打击敌人的弱点。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我们应争取在关键时刻一举消灭敌军。

指导员激励大家说,新兴里战役是东线战局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采取机动战术,迅速分割敌军,实施严密包围,必要时与对手展开近身搏斗。这仗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打响出国作战的第一枪!

在新兴里附近,我们的主要对手是美军第7师第31团战斗群,总兵力约3300人。他们的部署情况如下:第32团第1营和第31团重迫击炮连驻扎在内洞峙,距离新兴里西北约5公里;新兴里则由刚刚抵达的第31团第3营、第57野战炮兵营的A连和B连,以及第15防空炮营的D连驻守;后浦位于新兴里以南约6公里,是第31团团部及其直属卫生连和坦克连的所在地。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第31团团长艾伦·麦克莱恩上校,副指挥官则是第32团第1营营长唐·费斯中校。麦克莱恩以傲慢自大闻名,二战期间曾担任军务参谋,负责部队编制和调动的策划工作。第31团此前从未遭遇过败绩,此次由他指挥,足见其受重视程度,这也让他更加目中无人。

第31团战斗群装备精良,除了配备常规的步枪、卡宾枪以及轻重机枪外,还拥有22辆坦克,大量60式和90式火箭筒,57式无后座力炮,60式迫击炮和野战火炮。此外,该团每天还能获得至少8架次攻击机的空中火力支援。这样的装备配置使第31团战斗群实质上成为了一个拥有装甲力量的加强型步兵团。

庄元东

当时我们的部队装备严重不足,既没有坦克,也没有空中支援。由于恶劣天气和糟糕的路况,那些大口径火炮只能留在鸭绿江以北,没法带过来。我们手头的主要武器就是82毫米以下的中型火炮和一些60火箭筒。跟敌人的装备一比,差距实在太大了。他们的火力配置比我们强得多,我们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美军第31团在一战时期成立,并在1918至1920年间参与了针对俄国西伯利亚的军事行动。由于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将其命名为“北极熊团”,并亲自授予了象征荣誉的“北极熊旗”。到了二战时期,这支部队转战太平洋战场,先后参与了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以及冲绳岛等关键战役。凭借其出色的战场适应能力和作战效率,第31团成为美国陆军中一支极具战斗力的精锐部队。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27军的各个团展现出了出色的作战能力,他们不仅擅长防守,更以进攻见长。这些团队在战场上灵活应对,充分发挥了攻守结合的优势,尤其在主动出击方面表现突出。他们的战术运用和战斗精神,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第27军的装备相当简陋,但这支部队却拥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他们以爱国情怀和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为根基,展现出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斗志昂扬,战友之间情同手足,特别擅长攻坚和突袭,展现出独特的战斗风格。从整个军到最小的连队,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实力。正如毛主席所言,美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士气不足,而我们则是装备有限却士气高涨!

傍晚7点,第4连抵达细水西北方向的1455.6高地东侧,李昌言观察到丰流里江北岸和东山区区域有多处敌军点燃的明火。基于这一现象,他推测1100和1300高地很可能是新兴里敌军的前沿哨所。

接到第4连的报告后,营长张宗海下达了明确指令:连队要继续深入侦察,摸清敌情。主要任务有三:首先,确保友军主力顺利渡江;其次,保护师部指挥所的安全;最后,视情况寻找战机,消灭部分敌军。

接到命令后,第4连迅速在树林里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会上,大家讨论了兵力和火力的安排。最终决定让第1排和第2排向前推进,每个排配备一挺重机枪,第3排作为预备队。采用倒三角队形进攻,侦察时沿山腰进行大范围搜索。具体分工如下:指导员庄元东带领第1排在右侧主攻,并与第238团保持紧密联系。连长李昌言指挥第2排绕到敌人侧面,从山腰向下进攻。副连长王祥麟带领第3排负责左侧警戒,确保第1排和第2排的侧翼安全,同时派一个班控制左侧山峰,向下发起攻击。

第一排的突袭取得了胜利,成功消灭了躲在鸭绒睡袋中的美军士兵。

夜幕降临,晚上10点整,第四连队开始沿着山脚行进。指导员庄元东带领的第一排担任先锋。当他们接近海拔1100米的高地时,庄元东果断下令:第三班负责占领并控制整个高地,而第一班和第二班则继续沿着铁路线向前推进。

宋保仓作为第一班的负责人,将班组成员划分成多个战术小队,并详细部署了各自的战斗职责。

第一小组在穿越1100高地左侧的树林时,注意到前方约20米处有一名美军哨兵藏匿在掩体中。盛玉伯带领苏连高从侧后方悄然接近,迅速采取突袭行动,成功将其制服。随后,庄元东指示将俘虏迅速押送至营部进行交接。

盛玉伯和苏连高带领的小组在侦察途中,发现山腰凹处有两个美军帐篷,里面约有一个排的士兵正在休息。庄指导员迅速做出手势,无声地指挥全排包围敌人。一个班迅速占领帐篷旁边的高地,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另一个班从左侧迂回,接近帐篷后方;还有一个班在正面提供掩护,防止敌人逃脱。左右两班就位后,在高地班的掩护下,开始向前推进,准备活捉美军。然而,在接近过程中,一名战士不慎踩到美军用作警戒的空罐头盒,滑倒并惊醒了敌人。帐篷内瞬间陷入混乱。庄指导员见状,立即下令全排开火。三面而来的密集火力让敌人无处可逃,惨叫声中,没有一名美军能逃出帐篷。战士们随后靠近并投掷了几枚手榴弹,进入帐篷后发现,整个排的美军已被全部击毙。

第一班迅速行动,抓住美军疏忽的机会,快速突入并控制了帐篷入口,随即用冲锋枪进行密集射击。宋保苍班长随即指挥机枪组在帐篷左侧设防,与三人小队协同对美军展开猛烈攻击。在枪声中,三名美军从40米外冲向宋保苍。宋班长迅速反应,击毙两人,剩余一人试图夺枪。在争夺中,枪支被抛离,宋保苍与美军展开肉搏。盛玉伯听到班长的战斗声,先向帐篷内投掷手榴弹,随后迅速支援宋班长。他用枪托猛击美军头部,成功击毙对方。宋班长随后拾起敌人的卡宾枪,继续搜寻敌人。战斗中,盛玉伯小组深入敌阵,歼灭30多名敌军。庄元东指导员在指挥第一排攻击第二个帐篷时不幸牺牲。令人痛惜的是,庄指导员在牺牲前一直未能饱餐,这位来自沂蒙山的高瘦汉子,三天内仅靠三个冻得坚硬的土豆充饥,只能揣在怀里稍作解冻,勉强啃食。

◆新兴里战役历史资料图片。

第四连自成立以来,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军官,每个人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死亡。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源于抗日战争初期连队创立时形成的战斗作风和优良传统。全连上下团结一心,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钢铁之师。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早已深深融入第四连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最鲜明的标志。

第4连最初是从牟平县大队的胶东烟台抗日基干武装中分离出来的,后来加入了八路军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的独立第4团。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它被编入了胶东军区警备第4旅的第8团。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这支部队又经历了多次改编,先成为胶东军区第6师第8团的第4连,随后又转隶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26师第77团的第4连。

1947年春天,第4连在华东野战军对抗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猛攻中崭露头角,一举成为英雄连队,并诞生了三位战斗英雄。当时,正值泰安战役,第4连被派往白马关,负责阻挡国民党军精锐部队整编第11师的进攻。在连续七天的激战中,第4连顶住了敌人数十倍的七次猛攻,成功击退敌人,并消灭了500多名敌军。连长魏来国凭借精准射击,用132发子弹击毙92名敌人,被誉为神枪手。战后,第4连因卓越表现,被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授予“白马关战斗模范连”称号。同年秋天,在胶东保卫战的范家集战斗中,第4连再次展现强大战斗力,击溃敌军一个连,被授予“常胜模范连”称号。连长魏来国和副连长王国田荣获“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受邀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大会。

连队主力对多栋独立房屋发起进攻,成功摧毁了美军的炮兵连阵地。

深夜12点,连长李昌言带着连队主力到了1200高地旁边的小铁桥那儿。他马上让第8班去查看右边1100高地的情况。第8班借着月光,在雪地上慢慢靠近1100高地,没发现敌人。李昌言接着派第2排副带着第4班去占领那个高地。

在撤退过程中,美军第31团支队的士兵们被迫遗弃了大量军用车辆。这些装备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显示出当时部队的混乱与仓促。车辆横七竖八地停放着,有些甚至还未熄火,显然是在紧急情况下被抛弃的。这一场景不仅反映了部队在撤退时的无序状态,也暴露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劣势。这些被遗弃的车辆成为了战争残酷现实的见证,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斗的惨烈与无奈。

在侦察过程中,作战小队发现了一处敌军据点。该建筑位置孤立,周边有美军岗哨和数辆军车,附近还有几座类似建筑。李连长分析认为,这极可能是美军营级以上指挥中心,随即下令各分队按预定协同作战方案行动,采用倒三角进攻阵型,灵活部署对各建筑展开攻势。在夜色掩护下,第5班从左翼、第6班从右翼同时包抄。各战斗小组巧妙利用地形,迅速隐蔽推进。很快,两个小组开始攻击一座独立房屋:一组利用房屋射击盲区,迅速将手榴弹投入门窗;另一组则直接用机枪扫射。面对我军近距离突击,敌军措手不及:有的逃跑,有的投降,有的装死,少数顽抗者被我方击毙。

连长李昌言带着第2排从侧面快速推进。当他们到达山另一侧时,听到前方房子里传来敌人的喊声。敌人听到枪声,误以为是友军之间的误会,完全没意识到是中国军队攻过来了。这喊声正好暴露了敌人的位置。李连长立即下令轻重机枪同时开火,瞬间击倒了一批敌人。醒悟过来的敌人迅速组织反击,战场上枪声大作,火光四射,子弹横飞。我方冲锋的战士中,多人中弹倒下。躲在石头后的李昌言也被敌人火力压制得无法抬头。他迅速指挥第7班与敌人对射,吸引火力,同时示意第5班和第6班从两侧包抄。最终,战士们靠近窗户,用手榴弹消灭了屋内的敌人。

第4连采用了一种大胆的战术,直捣黄龙,接连攻克了敌人的多个独立房屋,这一系列行动堪称英勇无畏。在清理战场时,李连长和他的队伍发现每间屋子都配备了电话和无线电设备,墙上挂满了军事地图,地上散落着尚未完全燃烧的作战文件。屋内还躺着数名美军军官的尸体。随后得知,其中一位正是“北极熊团”的指挥官麦克莱恩上校,而这里正是该团的指挥部所在地。

由于战况紧迫,李连长带领部下仅收缴了敌军指挥所的三台通讯设备,其余战利品包括“北极熊团”的旗帜均未及时处理。李昌言连长误以为团旗只是无用的装饰品,便将其扯下弃置于地。随后,他们迅速投入了后续战斗,继续扩大战果。

第二排的士兵们迅速冲下山坡,在平坦地带发现了一个美军炮兵据点。他们迅速从两侧包抄,发动猛烈攻击,很快占领了美军的三座营房和一个指挥中心。由于美军不擅长夜间作战,多数士兵还在睡梦中,被志愿军击毙,剩下的美军慌乱中丢弃了105毫米榴弹炮,四散逃窜。志愿军抓住机会,用步枪和机枪对逃跑的美军进行猛烈射击。第5班和第6班成功占领并摧毁了美军第57野战炮兵营A连的阵地,缴获了12门105毫米榴弹炮。随后,第2排在炮兵阵地东北角的一座小房子附近部署了60毫米迫击炮和重机枪,以防美军反击。

与此同时,第3排第9班占据了江桥南端的一座独立房屋,负责向北监视;第7班则沿着公路向前推进,进行侦察。当第7班前进到约250米时,发现公路右侧有一座孤立的房屋,迅速部署战斗队形,对屋内敌人发起夹击。到了凌晨4点,美军无力抵抗,匆忙逃向西南山区,第3排成功控制了该区域。

凌晨五点,负责1100高地防务的第3、第4和第8班陆续到达连长所在的铁路南侧房屋。此时,第4连已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同时,友军第238团的部分部队也已推进到1100高地的东侧。

在这次突袭行动中,第239团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决心,迅速摧毁了美军第31团的指挥中心,导致对方当天陷入混乱。美军的重型火炮因此失去了有效支援,战斗节奏加快,志愿军的损失大幅降低。第4连在仅牺牲13人、受伤54人的情况下,成功击毙击伤美军300人,俘虏9人,并缴获了12门榴弹炮及大量车辆和物资。

我军采取包围与追击战术,成功歼灭“北极熊团”。通过紧密的协同作战和精准的打击,我们迅速瓦解了敌军的防线,使其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最终,敌军在持续的攻势下彻底崩溃,标志着我军在这一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

11月28日黎明,志愿军第80师在夜战后成功突袭美军,将其围困在新兴里和内洞峙的狭窄地带,迫使美军陷入被动。战斗期间,志愿军士兵只能靠干粮、土豆和冰雪充饥,未能获得热食和热水,弹药也仅补充了少量子弹和手榴弹。这段艰苦卓绝的战斗,正是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以炒面和雪水为伴,英勇抗击敌人的真实写照。

11月28日清晨6点,新兴里战役打响,持续至12月2日凌晨4点才告终。这场战役分为多个阶段:双方反复争夺阵地、短暂停火休整,以及我军发起总攻和追击。经过五天五夜的激烈交锋,我们成功歼灭了“北极熊团”全部4000余名官兵,包括其团长在内,彻底摧毁了这支敌军。

军事博物馆里展出了那面属于“北极熊团”的旗帜。

在战争结束后,第239团第4连凭借其敏捷、隐蔽、果敢且坚韧的作战策略,成功深入敌军核心区域。他们不仅瓦解了美军的指挥体系,还彻底摧毁了其关键的炮兵阵地和火力支援系统,出色地完成了既定任务。鉴于这一卓越表现,志愿军第27军特授予该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的荣誉称号。

在回忆新兴里战役时,彭德怀作为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在其著作中特别强调了这一战的辉煌成果。他指出,第27军在此次战斗中实现了对美军一个完整团的全歼,敌军无一逃脱。这一战绩被彭德怀视为第27军作战史上的一个典范,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卓越战斗力和严密战术执行。

在《冲突》这部作品里,美国作家罗伯特记录了一个惨烈的战场场景:美军第7师下属的第31和第32团组成的一支特别部队,先是他们的上校指挥官突然不知去向,紧接着接替指挥的中校也在战斗中阵亡。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士兵们失去了组织,纷纷逃散,战场上留下了大量阵亡者。

新兴里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见证了志愿军第27军以劣势兵力击败强大对手的壮举。这场战斗不仅打破了"以强凌弱"的常规,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27军凭借出色的战术,成功围歼了美军一个精锐步兵团,并缴获了象征部队荣誉的军旗,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战绩。这场胜利充分展现了志愿军的战斗智慧和顽强意志,成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0 阅读:0
我是洋洋

我是洋洋

我是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