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辣评娱乐圈,直指有些演员文化水平堪忧,引人深思。剧本都要标注拼音,这可不是段子,而是真实现状!冯远征老师在两会上疾呼,演员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靠颜值和流量就能撑起一片天吗?
咱们先说说这台词功底,那真是让人捏一把汗。有些艺考生,那台词念得,简直就像在背课文,毫无感情可言。演员不理解角色,只能靠导演一句一句地指点,甚至连台词都说不溜,这还谈什么演技?郝蕾老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些演员根本没法交流,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太差了!你说,这戏还怎么演得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古诗词变“大白话”,文化底蕴在哪里?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顶流明星,连常用字都写不对,更别提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了。古诗词更是被翻译成了“大白话”,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意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知识欠缺,更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啊!我们的文化瑰宝,难道就要被这样糟蹋了吗?
“三个月速成”,这哪是演员,分明是“产品”!
有些经纪公司,更是推出了所谓的“三个月速成法则”,只要颜值过关,就能被包装成明星出道。文化课?那是什么?能当饭吃吗?于是,大量的“速成品”涌入娱乐圈,导致各种“文化车祸现场”频频发生。这哪是培养演员,分明是在生产“产品”啊!
资本的“魔爪”:流量至上,文化靠边站?
这乱象的根源,还得从资本的逐利性说起。在资本的眼中,流量明星就是摇钱树,能快速变现。文化底蕴?演技实力?那都不重要,只要能带来流量,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于是,行业内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有实力、有文化底蕴的演员,反而被埋没了。流量至上的时代,文化就像被遗弃的孩子,孤苦伶仃。
粉丝的“溺爱”:盲目追捧,助纣为虐?
粉丝的“溺爱”,也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有些粉丝,对明星无底线地包容,甚至连明星犯了错,也要为其辩解。在信息茧房中,他们只愿意听好话,看不到明星的缺点。这种盲目的追捧,让明星们无法正视自身的问题,更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这哪里是爱,分明是害啊!
资本逐利,粉丝“溺爱”,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共同造就了娱乐圈的“文化荒漠”。
北电、中戏出手,文化素养是门槛!
还好,咱们的教育界已经开始行动了。北京电影学院试点文化素养准入制,初试新增文史哲考试,中戏也推出了经典阅读计划。这说明,行业已经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演员的内在修养了。这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持证上岗”?给演员也设个“门槛”!
有人提议,要实行“演员持证上岗”制度,给演员也设个“门槛”,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获得表演资格。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严格,但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演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连基本的文化素养都没有,又怎么能引导大众,传播正能量呢?
学学老戏骨,用匠心打磨角色!
咱们也得向老戏骨们学习,像蓝天野、郑榕等老艺术家,他们用一生的时间,精益求精地打磨角色,对艺术充满了敬畏之心。还有王宝强,虽然学历不高,但他随身携带字典,认真研读剧本,力求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演员,这才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榜样!
科技+艺术 , 传统文化也要跟上时代步伐!
田沁鑫院长提出的“艺术科技”理念也值得我们关注。利用AI技术,可以提升舞美设计的水平,让舞台呈现更加震撼。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创新,这才是与时俱进!
演员的“护城河”,不是颜值,不是流量,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整个行业都能共同努力,重视文化素养,抵制“流量至上”的歪风邪气,重塑演艺圈的文化生态。期待未来,能涌现出更多有文化底蕴、有演技实力的演员,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这不仅是对观众负责,更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负责!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