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排名,按照个人能力和国家贡献,谁的综合能力最强?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3-16 00:08:35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此后数次遣将北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年),灭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云南,逐渐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

史称建文皇帝。钟离(今属凤阳县)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 。在位四年,明代第二位皇帝。

朱允炆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 。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建文元年(1399年),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七月,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京师被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官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明兴宗朱标(1355年—1392年)

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 。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乱”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终 。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曾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岁。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

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开国元勋徐达之女仁孝文皇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于中都凤阳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城。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侍,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调整统治机构,提高阁权,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朱高炽继位前还曾留心诗文,著有《御制文集》《御制诗集》。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

号长春真人,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 ,书画家。

朱瞻基早年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跟从明成祖巡幸北征,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死后,朱瞻基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趾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因病逝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朱瞻基在位期间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减免田赋,常成空言,立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宦官始通文墨,司礼监掌印及秉笔太监之权渐重。朱瞻基情富才全,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

明朝第六位皇帝,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和天顺元年(1457年)至天顺八年(1464年)两次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宣德十年(1435年)朱祁镇正式即位,次年改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面对日益强大的瓦剌,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增加军备,整顿兵制,但都被王振驳回。

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为邀功讨宠,怂恿朱祁镇率军亲征。在京西北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朱祁镇回朝后,被朱祁钰安置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等趁机发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复位称帝,改元天顺。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而重用宦官曹吉祥等。又任用李贤等人,后来又听信谗言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门达、逯杲等人。

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享年三十八岁,遗诏废除宫妃殉葬制度。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

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之弟。

宣德三年(1428年)生于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获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骑兵俘获,事出突然,朱祁钰临危受命监国并登基,次年改为景泰元年,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祁钰即位后,任用贤能、励精图治,积极致力于稳定时局,首先通过北京保卫战使明王朝转危为安,继而发展经济,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安定社会。他命人修编的《寰宇通志》为明代地方总志,后人在此基础上修纂了《大明一统志》。工艺品“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流传于后世。朱祁钰是一位承前启后,有功于国计民生的贤明之君。但未能善待明英宗朱祁镇,使得兄弟间生有嫌隙招来萧墙之祸,加之更易皇储、废黜糟糠之妻等事,颇遭后人诟病。

景泰八年(天顺元年)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崩于西苑,时年30岁。复位的明英宗削其帝号,谥为“郕戾王”,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明宪宗朱见深时追认他的皇帝之位,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朱祁钰的功绩。依照惯例,明朝皇帝的谥号应有十七字,朱祁钰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钰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位时,才给朱祁钰上庙号“代宗”,加谥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他也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未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487年)

后更名朱见濡,年号成化,世称成化帝。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

朱见深从小由祖母孝恭孙皇后抚养成人,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掳去,兵部侍郎于谦等立朱祁钰为景帝,改元景泰,同时立朱见深为皇太子。1452年,景帝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己子朱见济为皇太子。1457年,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又被复立为太子。1464年,明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朱见深即位之初,顺应人心,平反于谦冤狱,又恢复景帝帝号,赢得了朝野支持,保证了政局稳定。初期倚重李贤、商辂等阁臣,斥逐佞幸,体谅民情,蠲赋省刑,考察官吏,朝中能臣汇集。

朱见深还在镇压郧阳民变后,于当地设置府县,安抚流民,使流民问题得以缓和。成化中后期,朱见深逐渐怠于政事,习学方术,沉溺后宫,极度宠信万贵妃,内廷诸事多倚其统领。崇信道术,大肆升授番僧。晚年的朱见深也渐知僧道、传奉官之滥,开始陆续裁汰,传旨多倚贤良内宦怀恩、覃恩,朝政平静,社会整体仍“幸称小康”,太平无事。1487年,朱见深驾崩,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茂陵。

朱见深在位期间的文化氛围较为松动,他曾亲自编写《文华大训》一书,垂训子孙。他还是一个具有极高书画造诣的皇帝,除了《一团和气图》,也曾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这两幅作品和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的《无量寿佛图》被民间誉为“吉祥三宝”。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1505年)

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册立为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祐樘即位,年号“弘治”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在位之初,贬斥方士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等;遣散“传奉官”二千余人。又罢遣禅师、真人及法王、国师等一千余人。相继起用丘濬、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入阁,以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戴珊等执掌六部。为解决财政危机,下诏减省光禄寺费用,屡次明令禁宗室、勋戚侵占民田。朱祐樘重视司法,曾组织编纂《大明会典》,修订《问刑条例》。史称其统治为“弘治中兴”。虽在统治中后期宠信宦官李广,但能改过自新。不过此时土地、户籍、军伍严重空虚,亦出现一定统治危机。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在乾清宫驾崩,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泰陵。有诗集五卷,今多散佚。

作为守成之君,朱祐樘在“法祖”的旗帜下,对祖制有完善与创新,革除前数朝诸项弊政,全面推行新政。在他的带领下,弘治君臣较好地处理了各种政治问题,营造了“中兴”的局面。因此,历代史家对朱祐樘的评价普遍较高,将其称颂为贤君,比于汉文帝、宋仁宗。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

明朝第十位皇帝,号锦堂老人,明孝宗朱祐樘长子。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他即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设立豹房,传统观点认为是个人享乐的据点,而当代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抑制文官、掌控朝纲的总部。起初,他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之为“八虎”。 正德五年(1510年),朱厚照诛杀刘瑾,此后日益宠信钱宁、江彬。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至十四年(1519年)二月,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朱厚照还曾化名朱寿,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领兵抵御蒙古侵扰,取得应州之战的胜利,成为最后一位御驾亲征的明朝皇帝。除此之外,他对藏族、蒙古族、阿拉伯、葡萄牙等文化有浓厚兴趣,通晓多种语言,自封大庆法王、沙吉·敖兰、苏莱曼国王等称号。他在位时,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夺位,均被平息。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朱厚照在南巡时落水于清江浦,此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

号尧斋、雷轩、天池钓叟,生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年号“嘉靖”。即位不久,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史称“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但朱厚熜后期迷信方士、浪费民力的行为,不仅使“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朱厚熜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 。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 ;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明睿宗朱祐杬(1476年-1519年)

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之叔、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母邵宸妃,妻为蒋氏。

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薨,享年44岁。正德帝初赐谥“献”,即“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推尊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于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以亲王规制葬于松林山,嘉靖时改制升格,山称“纯德山”,陵曰“显陵”。

朱祐杬爱好诗歌和书法,不喜纵情享乐,热衷于艺术和文学 ,有代表作《恩纪诗》。

明穆宗朱载坖(1537年—1572年)

号舜斋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

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载坖受封裕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庄敬太子朱载壡无子而薨,按次序应立朱载坖为皇太子,但世宗始终未立新储,其弟景王朱载圳亦觊觎皇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朱载圳死。翌年十二月(1567年1月),世宗驾崩,朱载坖才得以登上皇位,改元“隆庆”。他在位期间,将政事委任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阁臣,兴利除弊,又重用谭纶、戚继光、王崇古等帅才,加强边防。经过一番整顿,国势有所起色,实现了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件大事,为万历中兴的局面奠定基础。但他本人则纵情声色,导致身体每况愈下。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572年7月5日),朱载坖驾崩,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十三陵之明昭陵。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

自称禹斋,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并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即位。因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其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 。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 。后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后金政权建立,并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朱翊钧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病死,葬定陵。

朱翊钧在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其由勤变懒,加之沉溺酒色、财货的病态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但朱翊钧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在骨干朝臣的辅助下,明朝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且明朝万历年间先后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1620年)

明神宗朱翊钧之子,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十一日,朱常洛生母王氏出身低微,且一直不为明神宗所喜。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但他“惑于女宠”、“导以荒淫”。 即位一个多月,就在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所进之“红丸”后驾崩。

朱常洛数十年间饱受明神宗的漠视与郑贵妃一党的欺凌,战战兢兢的人生更使其形成了懦弱阴柔的个性。直至继位为帝之时仍受郑妃与李选侍的影响和控制,这为后来的“红丸案”、“移宫案”埋下了伏笔。他的离奇暴崩也为其子明熹宗朱由校留下一个剑拔弩张、分崩离析的统治集团。《明史》曰:“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葬于庆陵。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

朱由校在位初年,重用东林党人,一度出现“东林势盛,众正盈朝”的局面。后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山东郓城一带爆发了徐鸿儒起义,各地的兵变也不断发生,佃农抗租的斗争在天启以后更加激烈,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前奏。外患则是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朱由校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辽东巡抚王化贞则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最后熊廷弼被罢免并遇害,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天启六年(1626年)和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两次击退后金军,才使战局有所改观。

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结果全身浮肿,臥床不起。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崩于乾清宫,遗诏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明威宗朱由检(1611年—1644年)

字德约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五年后,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他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他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后金不但没有削弱,还于崇祯二年(1629年)冬攻入塞内,包围北京,虽然撤离,但此后五次入塞劫掠,并陆续攻克山海关外的大凌河、松山、锦州等明军据点。明朝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廷剿抚失宜,导致其中的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坐大。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清军入关后,为他上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后改愍皇帝),葬于思陵。南明弘光政权上庙号思宗(后改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隆武政权改庙号为威宗。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质宗朱由崧(1607年—1646年)

即南明弘光帝,小字福八。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 [25]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

朱由崧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封为德昌王。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民军攻陷洛阳,由崧逃到怀庆(今属山东)。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七月,袭封福王。思宗亲择宫中宝玉带相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京师失守,思宗吊死煤山。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逃至淮安, 被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立于南京监国,继承称帝,建元弘光。在位期间,奉行以镇压农民军为主的反动政策,幻想与入关清军议和。又重用马士英、阮大铖,排斥史可法等,政局因此动荡。弘光元年(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朱由崧在芜湖被俘,次年,被杀于北京。

明恭宗朱常洵(1586年—1641年)

明朝宗室、亲王,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明安宗(即弘光帝)朱由崧之父,母郑贵妃。

万历十四年(1586年),出生于紫禁城。朱常洵颇受父亲明神宗喜爱,想将他立为太子,因百官阻挠而失败,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册封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就藩河南洛阳。

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朱常洵,享年五十六岁。后朱常洵长子朱由崧成为皇帝,朱常洵亦被追尊为帝。

明绍宗朱聿键(1602年—1646年)

小字长寿,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母宣皇后毛氏。南明第二任君主。

朱聿键于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年),袭封为唐王。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同年闰六月,朱聿键在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人抗击清军南下,收编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多次出兵北伐,曾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但主要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队,郑芝龙拥兵自保,无心抗清,北伐最终失败。

浙江鲁王朱以海政权为了争明的正统,和隆武政权互相倾轧,也消耗了北伐的实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进攻福建,郑芝龙降清,同年八月,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死。 朱聿键是一位胸怀恢复大志的君主,具有精史事,洞达古今,好读书,俭朴爱民等许多优良品德。

明昭宗朱由榔(1623年—1662年)

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明思宗朱由检堂弟。中国南明皇帝。

朱由榔初封永明王。隆武元年(1645年)袭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建立永历政权。同年十二月,佟养甲、李成栋统领的清军攻入广东、占领广州,维持不到一个月的南明绍武政权灭亡,随即继续向肇庆推进,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此后直至永历六年(1652年),持续在广西、湖广、云南各地流亡。同年,朱由榔被原大西军张献忠部将孙可望迎至贵州安隆千户所城中。从此,永历政权完全被置于原大西军控制与监管之下,朱由榔形同傀儡。“十八先生案后”,朱由榔意欲逃离安龙,秘密与李定国联络。永历九年(1655年),在李定国护送下逃至云南。

永历十二年(1658年),吴三桂率领的清军兵分三路进攻西南,夺取贵州、云南,朱由榔再次出逃,在云南各地流亡,朱由榔在李定国护送下逃至缅甸。永历十六年(1662年),朱由榔被缅甸国王莽白献给吴三桂。同年,在昆明被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朱由榔即位初期,由于各地农民军的持续活动,牵制了清军的兵力,使得永历政权能够在持续流亡过程中支撑16年之久,在南明诸政权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深远。朱由榔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是一个扶不稳的天子,朱由榔在1646-1651年的六年里,逃亡各地共达十六次,因而时人称之为“走天子”。

明礼宗朱常瀛(1597年―1645年)

明朝宗室,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明光宗朱常洛异母弟,桂王朱由榔之父。

封于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于天启七年九月二十六日(1627年11月3日)就藩。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陷衡州,朱常瀛携子朱由楥、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避难。弘光元年(1645年)十一月初四日,朱常瀛在广西梧州病故,谥号为端王。死后先由次子安仁王朱由楥承嗣,第三子朱由榔继承皇位后,追尊其为皇帝,庙号礼宗,谥号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葬于广西梧州的兴陵。

0 阅读:8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