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起源何处?疆域多大?为何屡次迁都?游牧部落还是农耕部落?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5-07 16:49:49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又称殷商,是中国首个有直接同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历经三个主要阶段:“先商”、“早商”、“晚商”,王室传承17世31王,延续约500年之久。

商族源起黄河中下游,其始祖为契,与大禹同期。夏朝的属国商国君主商汤率军于鸣条之战中灭夏,定国号为“商”,并在亳建立商朝。此后,商朝国都频繁变迁,直至盘庚迁都于殷,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273年,故商朝又被称为“殷”或“殷商”。盘庚逝世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承。小辛去世后,传位于弟小乙。小乙去世后,其子武丁继位。武丁统治期间,商朝达到鼎盛。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在牧野之战败于周武王后自焚身亡。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初步确立,奴隶制社会秩序稳固。奴隶主贵族为统治阶级,形成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势力范围内及外散布着众多远逊于商族的方国。其中最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考古证实,商代遗址不仅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还南至长江以南,北至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

先商时期

商人,源于东方夷族,乃是其分支。在商族传说中,帝喾被尊为始祖,化作玄鸟,简狄吞食玄鸟之卵,孕育出契。此神话展现出帝祖合一观念,即商人视为上帝。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因此,商人视玄鸟为图腾。尧称帝时,封帝喾之子契为司徒,后被封为玄王。

商的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期,帝舜时期,契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国。这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反映出商也曾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传至契,商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因其下世系皆按父系排列。契子昭明迁居砥石。帝相十五年,契孙相土趁姒相迁都于斟灌(帝丘)之际,迁回商丘。此后,相土驯服马,发明马车,向泰山附近发展。

夏朝中期,契五世孙冥因治水而亡,商人“郊”祀之。契六世孙王亥驯服牛,除耕田外,还发明牛车,用牛拉货,发展商业贸易,使商国逐渐壮大。

夏朝末年,契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强国,“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势力崛起

夏朝末代君王履癸(桀)即位,接过孔甲四世的沉重重任。据传,桀无道,民不堪负。为挽救夏朝的衰落,桀加强了对内统治,残酷镇压异己,斩杀黎民如同砍伐草木。然而,高压手段非但未能挽救夏朝,反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誓言与之共赴黄泉。此时的夏朝,内外交困,危机重重。

与此同时,崛起于东方的商族日益壮大,逐渐强大。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商业贸易,使商族实力大增。夏朝末年,商族势力由黄河下游扩展至中游,深入夏朝领地。契的十四世孙商汤灭夏后,定都亳,国号为“商”,建立商朝。商汤是一位有修养的商族领袖,他看到夏朝腐朽,暴政引发众叛亲离,于是决心建立新王朝。商汤为灭夏,于夏桀十五年,将商都迁至亳。

商汤在亳营建新都、储备粮草、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奠定基础。

灭夏建国

汤以德树威,厉兵秣马,使周围部落纷纷归附。商族在灭夏前处于氏族社会晚期。虽早有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但相较夏朝统治,其态度较为宽松温和。汤重视国内拥戴和支持。勤政爱民的成汤,收揽人心,稳固统治,积累灭夏实力,效果显著。他得到族人与夏人和各方国人民的向往。故有“汤修德,诸侯皆归商”之说。商汤的行动引起夏桀的关注。商虽已壮大,但仍弱于夏,只能暂时臣服。夏桀疑心重重,将商汤召来并囚禁于夏台。

汤在伐桀誓师大会上,列举夏桀罪行和人民对桀的痛恨,借天意阐明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有功者将受奖赏,违者将受严惩。商汤自亳起兵,直指夏都。

在决战夏桀前,先灭掉仍听命于夏王的方国部落。汤攻打韦、顾、昆吾三国,因其助桀与商为敌,最后灭亡的是昆吾。“当时,夏桀暴虐无道,诸侯昆吾氏叛乱。汤率诸侯,伊尹从汤,汤执钺代昆吾,遂伐桀”。至此,夏桀羽翼尽除。然而,夏桀对商汤进攻并未防备,“桀亡待汤之备”。因此,商汤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

夏军败退至鸣条(山西夏县之西),一战被商军击败,夏桀逃往南巢而死。灭夏后,汤回师亳邑,会盟诸侯,正式建立商朝,定都亳。至此,商汤完成灭夏大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

商朝的建立,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古代文明进步迎来转折。商朝建立后,为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低下。但商汤借鉴夏朝覆灭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以初步巩固。商朝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速,私有制度进一步完善,商朝进入奴隶制度主导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商汤革命”时期。商朝确立统治后,定都亳。

天下咸朝

商汤缔造商朝后,仅在位十三年便告辞人世,外丙即位。然而,外丙亦仅统治三年便撒手人寰,其弟仲壬接棒。仲壬执政四年后也驾鹤西去,至此时代元勋伊尹挺身而出,拥立开国之君太甲为王。

太甲即位之初,受伊尹辅佐,伊尹以《肆命》、《祖后》等篇章,教诲太甲遵循先祖法制,力图成为明君。在伊尹的鞭策下,太甲前两年表现尚可,但自第三年起,他开始胡作非为,沉溺享乐,残暴对待百姓,朝政混乱,甚至破坏汤定的法规。伊尹屡次劝谏,太甲置若罔闻,伊尹无奈将其流放到汤墓旁的桐宫,让他自我反省,自己则代为摄政,史称“伊尹放太甲”。

在桐宫的三年里,太甲深感悔悟,伊尹遂将他迎回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交还政权。重掌大权的太甲修身养性,诸侯纷纷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太戊继位后,重用伊尹之子伊陟为相。太戊后又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国有方,著有《咸艾》和《太戊》。《咸艾》是对巫咸辅政经验的总结,《太戊》则记载了太戊时期的历史,可惜两书如今均已失传。太戊在祖庙赞扬伊陟,视其为同僚而非臣子。伊陟谦逊,于是撰写《原命》,期望太戊能弘扬夏禹、商汤的王道。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下,商朝再度繁荣昌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尊称太戊为中宗。

内乱不止

商王朝自商王仲丁后,国力渐衰。废嫡长子继位制,多立诸弟及子嗣为王,由此导致长达九世的混乱,诸侯不再朝贡,史称“九世之乱”。

此间,商王朝屡次迁都,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内黄)遭遇洪水,祖乙迁都至耿(今山西河津),次年,河患摧毁耿城,又迁都至庇。商代频繁迁都与内部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祖丁逝后,其叔父沃甲之子南庚继位。南庚去后,祖丁之子、盘庚之兄阳甲继位。阳甲在位时,商朝国势持续下滑。阳甲离世后,盘庚继位。

盘庚迁殷

盘庚即位之际,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1300年,他决意渡河南下,迁至商汤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当时商朝已历经五次迁都,朝廷飘忽不定。民众纷纷抱怨,不愿搬迁。盘庚于是向诸侯和大臣阐明利害。于是渡河南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此后,盘庚又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政令,百姓得以安宁,商朝国力再度崛起。故后人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盘庚迁殷后,王室内讧得以缓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盘庚被誉为“中兴”之主。由于他遵循商汤德政,诸侯纷纷前来朝拜。盘庚去世后,葬于殷(今河南安阳),由其弟小辛继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落。百姓怀念盘庚功绩,于是创作《盘庚》三篇。

武丁中兴

武丁乃盘庚之侄,嗣位后尊为高宗,又称殷高宗。其早年曾历民间,亲知民生困苦。即位之后,勤勉不懈,锐意进取,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为相,共治朝政。傅说尽力辅佐,使商朝得以稳定发展。武丁通过傅说加强王权,并在理论和制度上实施集权措施。

针对朔方、土方屡次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威胁西北边安危,武丁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多次遣将发兵,亲率大军,终将朔方、土方征服。耗时三年平定鬼方。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量羌人为奴。南征荆楚,大败敌军,俘获颇丰。又征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武丁的对外战争,扩大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涵盖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皆有发现。青铜业作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取得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的出现,分铸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青铜器生产量的大幅增加,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等重器的诞生。武丁时期在青铜业的成就,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步入繁荣期。此外,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领域亦有不俗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朝灭亡

武丁驾崩后,他缔造的盛世未能长久延续。祖庚、祖甲以及帝乙帝辛等诸王时期,国内矛盾日益激化,东南的诸侯开始反叛。

面对这种困境,商王帝辛(纣)年轻英勇,派兵向东征讨莱夷,亲自率军南征九苗,将商朝的势力扩展至东海与长江流域。然而,连年的战争严重消耗了国力,加剧了国内矛盾,导致国内兵力空虚,对西北的掌控减弱,给周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夏人原属西羌集团;商人源于东夷集团,最初臣服于夏;周人崛起于西北,属于戎狄集团,曾为夏商西部的方国。这三者曾长期独立并存。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匆忙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抗周人,结果商军士气低落,“前徒倒戈”,牧野之战中,“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全军覆没,帝辛逃至鹿台自焚身亡。商朝至此灭亡,周朝建立。

后续封国

周武王分封诸侯之际,仍立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维护其宗庙祭祀。武庚乃纣王之子,年少聪慧过人,约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兴。武庚接手殷余民,民心欢喜。为防武庚叛乱,周武王在朝歌周边设立邶、鄘、蔡等三国,分别监视武庚。武庚居住于纣宫(即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延续殷祀。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公旦代成王执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散播周公欲篡位之谣言,并联合武庚反叛。周公、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率军东征,讨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杀。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至洛阳管教。

武庚之乱后,周初统治者深感封建亲戚、蕃屏周室之重要。在武王分封基础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据传,周公分封71国,其中53人为姬姓子弟,皆为文王、武王及周公之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另封未参与叛乱、曾降周的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宋国,奉商朝宗祀。宋国常自称“商”。战国时(公元前286年),宋亡于齐。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封同母弟康叔于商朝殷墟之地沫邑,建立卫国,管理部分商朝遗民。秦二世时,卫国被秦朝吞并。

此外,商朝灭亡后,殷商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率部分殷民北迁,建立朝鲜国,史称箕氏朝鲜。西汉初期,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灭箕氏朝鲜。朝鲜半岛的辰国亦为商族国家。

0 阅读:3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