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一、奉为华夏至圣、二十四孝第一孝——舜帝!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5-07 16:36:13

尊敬的读者,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下伟大的舜帝——中国古代的部落联盟领袖之一,被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他生活在距今约四千多年前后,是东夷族群的杰出代表。

舜身怀重瞳,孝顺恭敬,热爱兄弟姐妹。他精通制陶工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品德,经过四岳的推荐和考察,最终获得了唐尧的认可并继承了帝位。他定都蒲阪,建立了有虞国,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舜帝不仅注重个人修养,还积极采纳臣民的意见,严惩恶行,流放四凶,任用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他晚年按照四岳的建议,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自己则乘车巡游天下,最后安息在苍梧郡的九嶷山上,谥号为舜,也被称为帝舜、虞舜或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奠基者,他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德为先,重教化”,对推动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三座里程碑之一。

舜帝是东夷集团的著名部落酋长,他的家族源远流长,包括太昊、少昊、蚩尤等领袖人物。在“五帝”时期,东夷集群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部落集团,如蚩尤部、颛顼部、帝喾部、帝舜部、皋陶部、伯益部等,这些都是源于太昊、少昊两大集团。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北宋景佑年间刊本的记载,舜帝出生在姚墟,因此以姚为姓。他的后代胡公妫满被封于陈,裔孙敬仲在齐国任职,改姓为田,后来迁居到鲁国,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眭侯,以奉舜后。五代孙敷,再次改回姚姓,居住在吴兴武康。

《尚书》中说:“德自舜明。”《尚书·尧典》记载,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舜帝的一生都以德为先,以和谐为依归,他的和谐之道内涵丰富,深受百姓的爱戴。

舜帝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便过着平民生活。尽管遭受了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的儿子象的迫害,但他始终保持善良、孝顺和关爱他人的品质,因此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舜帝在诸冯耕种,当地居民不再争夺田界,相互礼让,纷纷愿意搬到他附近居住,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需要挑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并让九名男子侍奉在侧,观察他的品德和能力。经过一番考察,尧决定任命舜代理政务。

尧帝在年老之际,将帝位谦逊地交给了贤能的舜。舜继位后,大力提拔贤才,罢黜不孝之人,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振兴国家。据说,他大力推广道德,废止酷刑,倡导诚信友爱,孝亲睦邻。在他出色的治理之下,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孔子在《中庸》中称赞道:“没错,这就是伟大的智慧!舜好学勤思又善于听取他人言语,他默默忍受恶行,光荣赞扬好人,站在公正立场,施行仁政。正是这些成就,让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贤!”据历史记载,舜在巡视南方期间,在苍梧之野逝世,安息在江南九疑山(现位于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著名学者顾颉刚在1923年5月的《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中国上古史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上古史的说法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堆砌而成的,越往后,人们了解的古史越久远,描述的古人事迹也就越大。例如,在周朝时期,人们心目中最古老的英雄是禹,到了孔子时代,尧舜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再到战国时期,黄帝、神农成为了人们追捧的英雄,而到了秦汉之后,盘古等神话人物开始流行起来。

顾颉刚进一步分析说,舜在孔子眼中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但到了《尧典》中,他却成为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了孟子时代,他更是成为了孝子的楷模。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和深思熟虑,顾颉刚得出结论:中国的“古史是由一层层的积累形成的,发生的顺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方向”。因此,他认为,尧、舜、禹等所谓的圣王事迹可能并不可信,他们的存在也值得怀疑,这些人物可能原本是古代的“神”,后来被“人化”而形成。他还详细探讨了大禹从神转变为人君的过程。然而,这个观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甚至受到了当时官方的一些压力。

名字起源

传说中舜的眼睛为双瞳孔,因此获得了重华的美称。据古籍《尚书纬·帝命验》记载:“姚氏怀孕时曾因梦见奇异景象而感到惊骇。”郑玄则注释说:“这是因为舜的母亲感应到了天枢星的神灵,进而生出了舜和重华。”

舜是东夷族有虞氏的后代。《孟子·离娄下》中提到:“舜出生在诸冯,后来迁移到负夏,最后逝世于鸣条,他正是东夷人。”诸冯位于山东诸城,与孟子的描述相吻合,因此可以确定舜的出生地以及虞舜族的起源地就是今天的诸城。尽管家庭贫困,舜仍需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经历了许多艰辛。他曾在五帝时期的历山辛勤耕作,在雷泽捕鱼,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在这些过程中,舜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使得他所在的地方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一个富裕且民风淳朴的地区。

闻名于世

据传,年轻有为的舜在20岁时就已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因其至孝善行而备受推崇。年少之时,他便以身行孝道而声名远播。此后10年间,尧向四岳(诸侯首领)征询接班人选,四岳于是举荐了舜。

为了测试舜的品性和能力,尧将两位女儿嫁给他。舜成功令二女与家庭和谐相处,同时也展示了他非凡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在历山耕种还是在雷泽捕鱼,他都能促进礼让之风,使得“历山之人皆让畔,雷泽上人皆让居”。他制作的陶器质量上乘,“河滨器皆不苦窳”,他不仅自身技艺精湛,还能引导他人追求完美,避免粗制滥造。因此,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跟随他,以至于“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对此深感欣慰,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赠送牛羊,并为他建造仓库。

得到重用

舜得到许多褒奖,瞽叟和象心中不安,计划暗中伤害舜,侵夺他的财产。瞽叟让舜修补粮仓屋顶,之后纵火点燃。舜依靠两顶斗笠,从高处跳落,幸免于难。后来,瞽叟还指派舜挖井,当井挖掘到深处时,瞽叟和象偷偷在井上堆积泥土,想把舜活埋进去。幸运的是,舜早有防范,事先挖好了通道,成功摆脱险境。两人以为诡计成功,象竟向舜索要他的琴以及尧的女儿作为妻子,同时还将牛羊和仓库赠给父母。象搬入舜的居所,弹奏舜的琴。舜前去探望,象惊讶中带着不满,说:“我想念你,心情郁闷啊!”然而,舜仍然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并且更加谦虚谨慎。

瞽叟

自此以后,尧委任舜处理政务,管理百官,接待来访者,经历了各种考验。舜不仅妥善处理政务,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尧没有重用的“八元”、“八恺”,都是有德行的人,让“八元”进行教化,“八恺”负责治理土地;至于“四凶”,即帝鸿氏的儿子浑敦、少皞氏的儿子穷奇,颛顼氏的儿子梼杌、缙云氏的儿子饕餮,虽然恶名在外,但尧无法处置,舜便将他们流放到偏远地区。这些措施充分展示了舜的治国之道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接位疑云

经过艰难抉择,舜最终博得尧的深深喜爱。选了良辰吉日,行了盛大礼仪,尧正式任命舜为接班人,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舜受命于文祖”。随着年纪渐长,尧虽然依然受到尊重,却逐渐减少摄政,权力逐渐转移给舜。因此,舜开始代为管理部落联盟首领的事务。

《竹书》记载道:曾经的尧,因为德行衰微,被舜囚禁在平阳。舜把尧关押在平阳,并夺取了他的帝位。舜还曾将尧流放到平阳。

《竹书》还提到:舜囚禁了尧,同时也囚禁了丹朱,使得他们父子不能相见。后稷则是将丹朱驱逐到丹水。

舜执政之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措施,展现出了他的勤勉和治理能力。他重新制定了历法,举行了祭祀天地四时、山川群神的盛大典礼;收集了诸侯的信圭,选择好日子,召集各地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并再次颁发了信圭。在他继任的第一年,他就巡视各地,祭祀名山,召见诸侯,深入了解百姓生活;他还规定以后每五年要进行一次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奖惩分明,显示出舜对地方关系的重视以及对统治的加强。

关于舜的治国策略,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意思是用形象来象征刑法,用流放来替代肉刑,以此表达宽容。

根据史书记载,舜摄政28年后,尧去世。三年丧期结束后,舜本想将王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居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拜舜,而忽视了丹朱;诉讼者也都向舜申诉,民间也纷纷歌颂舜,视丹朱如同无物。舜感受到了人民的心意和上天的旨意,无法再拒绝,于是回到了都城,登上了帝位。然而,传说中的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并不相同。

主要政绩

在春秋战国时期,《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等篇章蕴含着深刻的大一统思想。同时,也展示了创作者对于各邦君角色的深入解读及大一统观念的呈现。

在《尧典》中,尧、舜、禹、共工、四岳、皋陶、伯益、夔、后稷、商契等邦君,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职位,这无疑体现出作者对大一统的追求。

尧离世后,舜进行了重要的政治变革,任命大禹为司空治水,弃为田畴主农事,契为司徒行教化,皋陶为“士”掌刑罚,垂为“共工”管百工,益为“虞”理山林,伯夷为“秩宗”主礼仪,夔为乐官掌音乐与教育,龙为“纳言”发号施令。此外,还实行了三年一考的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升降。经过整顿,各项工作焕然一新。

在这些人中,禹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全力以赴治理水患,身体力行,开山通泽,疏导河流,最终平息了洪水,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舜年老之时,因儿子商均无才,便决定推举声望卓著的禹为继承人,并由禹代为处理政务。

据说,舜在尧去世后,在位长达39年,南巡至苍梧之野时驾崩,葬于江南九疑山,被尊称为“零陵”。屈原在《楚辞》中多次提到九嶷山上的舜帝,如“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充分显示了舜帝在当地作为统领众灵的神明地位。

孝悌

《二十四孝》的首章讲述了舜的故事。这位虞舜,正是瞽瞍之子,以孝闻名。他的父亲颇为顽固,母亲也有些刁钻,弟弟象则有些跋扈。然而,舜在历山务农时,有大象相帮,百鸟为他除草,其孝行之深,令人敬佩。尧帝得知此事后,赠予九子,育二女,最后决定将天下交给他。春耕象群忙碌,翱翔的飞鸟也为之欣然助力。他接替尧帝登上宝座,孝心感动天地。

史称五帝

儒家宗师孔子和孟子所敬仰的古先贤并非炎帝、黄帝,而是尧、舜、禹。在《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中,两位儒家大贤对这三位贤士推崇备至,还创造出他们禅让的历史传说。然而,两位儒家学者并未将其纳入同一血统体系,所以《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乃东夷之人。”这可能更接近神话传说的真实。“五帝”之名应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在战国前期之前,众帝并立,不止五位。《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孟子》等典籍均未提及五帝之名。直到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才被广泛使用,但在战国时期,人们虽然常说“五帝”,但对“五帝”的名字却各有差异。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才作出取舍,最终确定五位古帝的名字: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司马迁的《史记》采纳了《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按照此谱系,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曾孙,尧为黄帝四世孙,舜为黄帝七世孙。这使得原本属于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物的家世、个性、业绩等描绘得清晰明了,使原本模糊的远古传说得以清晰呈现。

主要影响

舜和尧一样,都是古代儒墨赞颂的贤明帝王。儒家注重孝道,而舜的故事因其孝心而广为人知。因此,他的形象成为了儒家伦理学说的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对儒学有重大贡献,他大力倡导舜的孝行,并希望人们向舜学习,追求他的孝子精神。他曾表示:“舜,为人;我,亦为人。舜立法则,可传于后,我尚且为乡里人,此事甚忧。忧何如?如舜便好。”甚至设想,舜为天子,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滥用权力赦免,却会悄悄将父亲救出监狱,逃至海滨,共享天伦之乐,忘却天子之位。由于儒家的传播,舜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