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毗尼的中华寺
蒂劳拉堡古城遗址
蓝毗尼,这座尼泊尔的西南边陲小城,因佛教与中国有着千年不解之缘。作为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被看作佛教圣地,这里保存了诸多历史悠久的佛教精舍和佛塔,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
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在蓝毗尼建立寺庙,为本国朝圣者提供帮助。气势最为恢宏的几座寺庙之间,中华寺格外显眼,它是中国佛教协会在国外建立的国家级寺院,承载着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使命。带着敬畏与好奇,《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走进中华寺,感受悠远绵长的香火气。
“农禅并重”
在蓝毗尼区域,出行主要依靠“突突车”——一种电动三轮车。在上下颠簸之间,记者的视线中出现了成群嬉戏的野猴,随意躺卧在路中央的瘤牛、野狗。公路两旁是广阔的农田和简朴的茅草屋,许多妇女赤脚在街上打水。
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华寺格外醒目——红墙黄瓦,气势恢宏。寺门的殿宇中央立着一尊鎏金弥勒佛,笑容可掬地迎接往来人群,令身在异乡的中国游客倍感亲切。门上匾额的“中华寺”三字由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题写。门两侧的对联写着:历雪域冰川溯唐时足迹,兴兰宫桂殿参佛国菩提。
走过干净整洁的山门,赤脚踏上寺院石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宏伟的大雄宝殿被香云环绕,数米长的刺绣经幡高悬殿内,精美丰富的佛具一尘不染,无不显示着妙法庄严。
中华寺为访客提供住宿和斋饭,但要求访客遵守固定的日程安排——每天清晨5时20分起床,随后进行早殿、早斋、早功、禅修等活动。午斋和午休从10时50分开始,下午3时30分在大雄宝殿念佛,晚膳过后还有晚殿。
师傅们带领部分访客诵经打坐,唱诵汉文佛偈时,总能吸引其他国际访客驻足聆听。
住下的访客也需参与一些简单的义工活动,如帮助后厨洗菜、刷碗等。
住持通常会让食堂多准备一些斋饭,方便临时到访的人。中华寺保持了汉传佛教“农禅并重”的传统,寺庙西侧便是自种的菜园。正因如此,访客可以在这里吃到“健康、正宗的中国菜”,这在交通不便的蓝毗尼格外珍贵。
学好中文就意味着走上致富之路
由于中华寺往来客流量较大,尼泊尔小商贩喜欢聚集在寺庙门口做生意。其中一位用中文打招呼的小哥引起了记者注意。
他是蓝毗尼佛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桑迪普,利用假期出来做一些小生意。他告诉记者,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佛教基本历史和哲学,还需学习中文。这些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当地旅游业的综合人才。
桑迪普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已经成功获得清华大学的交换生资格,而且是他们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中国政府资助并前往清华大学交换的学生。他希望毕业后能和中国人做贸易,为家乡蓝毗尼的旅游业献力。他还笑着表示,尼泊尔人常说,学好中文就意味着走上致富之路。
寺庙茶室中有两位尼泊尔女孩帮忙泡茶。随行的朋友告诉记者,她们是附近村庄的居民,时常会有当地人来中华寺做义工。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蓝毗尼的房屋受损严重,中华寺完好无损。当时,寺庙收留了许多受灾村民,僧众们也积极参与赈灾行动。中华寺建立以来,寺庙经常为当地村民举办祈福法会,因而许多当地人过来参与寺庙的义工活动。
在寺庙走廊里,记者遇到了另一位当地义工,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借助在寺庙工作的机会学习中文,寺庙里的师傅们幽默地称他为“中尼友谊大使”。
迦毗罗卫城因玄奘“入世”
来到蓝毗尼,释迦牟尼的故事是人们重要的探索项目之一。距离中华寺车程约40分钟的迦毗罗卫,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了多处古代建筑遗迹,其中的蒂劳拉堡古城遗址极有可能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生活的地方。
这是最大的一片遗址区,内设专门导游,可用流利的中文为中国游客免费讲解。园区内的介绍牌上特别记录了中国古代僧人法显和玄奘曾到访此地。玄奘曾在取经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并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迦毗罗卫在释迦牟尼出家后逐渐被世人遗忘,玄奘的记述使得这片土地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后世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的记载对这里进行发掘,最终确认了这座遗址的存在。(张霓君)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