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和教官,这一事实在国际舞台上虽未被正式官宣,却如同公开的秘密,各方对此都心照不宣。俄罗斯方面,虽具备对北约教官发动袭击并进行宣传的能力,但出于种种考量,并不会深究此事,也不会展示确凿证据;而北约与乌克兰一方,更是坚决否认这一情况。
然而,近期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一微妙的平衡。乌克兰媒体首次公开承认,俄军导弹袭击了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乌军训练场,且确认有三十名北约教官在此次袭击中丧生。起初,乌军对该事件予以否认。但两天后,乌克兰媒体报道称,第聂伯罗地区医院收治了大量在袭击中受伤的人员,其中不仅有众多乌军士兵,还包括不少北约军官。同时,该报道承认俄军的袭击致使150多名乌克兰新兵及30名北约教官死亡,至此,此事再也无法隐瞒。
那么,乌克兰为何突然承认这一事实呢?这就不得不提及《基辅邮报》的背景。它虽是乌克兰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却并非乌克兰官方媒体。该报最早由美国人创立,秉持着亲西方、亲美反俄且反乌克兰政府的立场。由于长期被英美势力掌控。
观察其近期的报道内容,不难发现其与美国政策高度契合。例如,它密集报道美国暂停军援的消息,像特朗普政府中断武器运输的情况,还详细披露美方“资源换援助”协议的细节。从本质上来说,该报实际上是代表美国利益的“传声筒”。
许多人在分析此事时,由于习惯以国内官方与媒体关系的思维模式,下意识地认为是乌克兰政府公开承认了这一事件,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推理,却忽略了外国报纸背后投资方这一关键因素。若按照“乌克兰官方授意”的思路去分析,就会得出复杂且不合理的结论,仿佛乌克兰是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绕了一大圈却仅获取微薄的好处,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但如果从代表美国利益的角度出发,许多疑问便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当下,美国在乌克兰事务中,最大的利益并非在于获取矿产资源等,而是促使实现停战。特朗普推动停战的关键,在于迫使北约成员国在战略利益与军事承诺上做出重大让步。公开北约教官一事,成为了绝佳的逼迫手段。然而,美国不愿亲自动手,以免“弄脏自己的手”,故而需要一个“白手套”,其便充当了这一角色。通过曝光北约违法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和教官,迫使相关人员撤离,这样一来,美国后续便拥有了更大的操作与回旋空间。
乌克兰的处境着实可悲,国内最大的媒体喉舌并未掌控在本国手中,而是被美国把控,也难怪美国在乌克兰行事如此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