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知行纪念广场雕塑,感悟陶行知先生改名的思想历程

散步说文化 2024-05-28 02:04:31

近日去宜家宝山店购物,附近知行纪念广场让我驻足良久,同时也引发我的思考。

广场中的纪念雕塑引人注目。雕塑作品整体造型简洁、独特,是向上的一排圆柱,底座上铭刻着陶行知先生的不同时期的名言,既见证了他一生的追求,也是这座雕塑的亮点所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陶行知奉献自我、矢志办学的决心和信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出了陶行知对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恰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当下,如何处理好育人与知识的关系,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表明创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寄托了陶行知渴望科技兴国的强烈期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科技战正酣。科技强国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也对国家创造力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行知是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多教育理念和思想没有过时,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的生动实践。

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内‬涵‬丰富,‬但‬历‬经‬曲‬折‬,‬寄托了他的思想演变、‬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回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其改名历程令人难忘,‬让人感‬受到思想解放的力量。‬

陶行知的原名叫陶文浚。他一生中的四次更名,体现了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的转变过程,以及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在探索中勇于实践的精神。

第一次更名是源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将名字改为“陶知行”,强调了认识的重要性和认识对实践的依存关系。

第二次更名缘于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进一步解读,强调了实践(行)在认识(知)中的基础性作用。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

第三次更名是对知行合一学说的升华。他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行-知-行”理论。强调了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循环过程。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改名为“行知”。

第四次更名反映了由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他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后,随即改名为“衙”。反映了陶行知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从“知-行”到“行-知-行”的转变和心路历程。

知‬行合一,‬意‬味着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如果有‬知‬无‬行‬,‬说‬‬明‬并没有真‬知‬。‬知‬行‬之间‬,‬即‬知‬即‬行‬。‬

陶‬行‬知‬先生改名,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反映了思想转变的印记,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知‬行合一”的力量。

0 阅读:0

散步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