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果如何?

科普研究缘 2024-08-15 02:00:04

上世纪5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断言: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治理难度堪比撒哈拉沙漠。

这番话犹如一记重锤,击打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然而,伟大的中华儿女并没有被这样的“预言"吓倒。相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70年的坚持和汗水,在这片曾被认为"无药可救"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态修复传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治理历程,看看我国究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黄土高原,曾经的“地球伤疤"

提起黄土高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黄土地》电影中那苍凉荒芜的景象——层层叠叠的沟壑,千疮百孔的地表以及时不时扬起的黄沙。这片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据了中国1/15的国土面积却长期被视为中国的“地球伤疤"。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黄土高原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实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年均水土流失量高达16亿吨,相当于每年流失一层厚1.3毫米的表土。这些泥沙不仅带走了宝贵的耕地,还造成了黄河的严重泥沙化。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脆弱。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砍伐,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一度低至不足10%。缺少植被保护的土地,在暴雨冲刷和大风吹蚀下,更容易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除此之外,自然灾害频发也是一大难题。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干旱时颗粒无收暴雨时冲毁良田,这种极端天气给黄土高原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不仅如此,贫困问题也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许多农民不得不放弃家园背井离乡寻找生计,这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生态恶化。

面对这样一片“伤痕累累"的土地,我国是如何开展治理的呢?

死磕治理,中国人的70年坚守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就曾曾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正是这句话拉开了中国人民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的序幕。70年来,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

治理的第一步是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到近年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国在黄土高原上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截至2020年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67%。

紧随其后的是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国在黄土高原广泛推广了梯田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仅2012年至2020年,黄土高原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3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在积极地进行中,当地政府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比如陕西省延安市就通过发展苹果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种“一举两得"的做法,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在治理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科学家在黄土高原建立了多个野外科学观测站,开展了大量的生态修复研究。比如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发的“鱼鳞坑"技术,就显著提高了植树成活率。

此外政策支持也功不可没。国家先后出台了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支持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政策,这些政策为黄土高原的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成效斐然,绿色奇迹的诞生

70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黄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最显著的变化是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较2000年减少48%年均减少水土流失3.75亿吨。许多曾经的“火焰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而后则是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通过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高效节水灌溉,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以延安为例,2020年其粮食总产量达到71.81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近10倍。

与此同时,生态经济也一直在蓬勃发展。许多地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宁夏固原市通过发展肉牛产业,带动了3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无疑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黄土高原治理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将黄土高原治理誉为“地球修复的希望",可见黄土高原的治理经验已成为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一张亮丽名片。

最后,不能忽视的是黄土高原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许多曾经的贫困户通过参与生态治理和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结语

从“无药可救"到“地球修复的希望",黄土高原的巨变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科学施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未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一个重点是加大科技创新。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和质量,为黄土高原的持续治理提供强大动力。同样重要的是完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生态治理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黄土高原的治理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曾经的“地球伤疤"能够彻底蜕变为“生命绿洲",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0 阅读:3

科普研究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