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

秦朔朋友圈 2025-01-07 03:51:35

再过几周,乙巳春节即将到来。和过去人们习惯过年回家团圆不同,现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利用难得的春节假期,或独自,或结伴,或陪同家人一起出门旅行。而冰雪旅游,正是春节出游的热门选项之一。

去年,尔滨就因此火了一把,也把冰雪经济带到了更多地方。为了接住接下来“寒假-春节”的泼天流量,最近吉林、北京、河北、内蒙、辽宁、黑龙江、新疆等7个北方省份集体行动起来,在吉林发起“万千气象看中国·冰雪微笑曲线”宣传推广活动。

吉林,这个平时鲜少出现在新闻版面中的沉默省份,终于站到了镁光灯下,并且还站在了C位。

过去这些年,网上唱衰东北和吉林的言论不少,部分吉林人自己也有些找不着北,大量人口外流。但冰雪经济的崛起让外界看到,冰天雪地并非东北振兴的环境阻碍,相反,独特的冰雪“冷资源”才是吉林发展的最大动力,正在引领它走上正确的差异化发展道路,绽放出经济的“热效应”。

如何定义东北的现状,是一个见仁见智甚至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肯定其作为共和国长子,曾经对国家的工业化厥功至伟;有人吐槽其当下的营商环境,一口一个“投资不过山海关”;有人看空东北的经济前景,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名词“东北化”;但也有人坚信“领先全国20年,原来东北才是我们的未来”。

平心而论,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对的一面。但发展经济就像学习考试,当我们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进而抹杀个体(不同区域)的差异,结果多少会有些不公。

GDP作为当前最为常见、权威的经济核算方法,其在核算过程中对于不同行业增加值的计入程度并不一样。简言之,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能在GDP中得到更多体现,第三产业的价值在GDP核算中则往往被低估。而东北经济的兴衰起落,也几乎就伴随着全国工业格局的变迁。

传统时代,工业极度依赖能源,工业大厂几乎都分布在能源产区附近,比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五大湖区、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区。但现如今,海运的兴起、铁路的提速,大大降低了远距离能源运输的成本,制造业的布局渐渐与能源产区分离。改革开放后宝钢、广汽等的崛起,都是这种改变的体现。

相比南方,东北在发展常规产业方面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过长的冬季大大压缩了生产的时长,过低的气温也会影响某些精密器械的使用,增加企业的保暖成分。

比如最近在长白山,傍晚四点多天就黑了,室外温度动辄零下十多度。有当地的朋友说,她每天五点多下班,顶着月黑风高回到住处,做顿饭休息会,八九点就洗洗睡了,这让北上广深那些“996的牛马”情何以堪?

但朴素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的本质是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各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说过,葡萄牙应该集中力量生产葡萄酒,而英国则专门生产毛呢,然后两国进行交换,这样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和彼此间的双赢。

同样的,振兴东北也得发挥东北的优势,如果让东北也像南方一样去拼生产、刷GDP,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更何况,现在即便是南方,也已经有越来越多地方放弃了以GDP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比如,浙江早在10年前就取消了对占全省面积45%的26个山区县的GDP考核。正是这一举措,保护了浙江的山水环境,为后来民宿业、乡村游的兴起奠定了自然基础。甚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之所以会诞生在浙江,多少也与此有关。

虽然直到现在,如果我们以GDP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山区县,他们在浙江依然算“后进生”,但如果说是民富程度,他们却一点不输其他城市甚至省会杭州。

之前我去淳安、长兴等地采访,当地好多民宿业主表示,自己过去在杭州打工,家乡农文旅业兴起后,他们纷纷返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一年二三十万轻轻松松。这收入水平,哪怕放到上海杭州也不算少了。

东北的情况和浙江的山区县颇为类似,对此中央也早有清醒认识,我们看国家对于东北“五大安全”的排序,产业被置于国防、粮食、生态和能源安全之后。而随着功能角色和工作重心的调整,最近几年东北的发展反而迎来了不小的起色。

以吉林为例,2023年以来曾连续6个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2024年一季度,吉林GDP增速更是高达6.5%,一度领跑全国。

不过在我看来,东北特别是吉林,目前面临最迫切的问题,并非经济结构,也不是GDP数据,而是如何被看见,进而被理解。幸亏冰雪经济的走热,给了吉林一个绝佳的契机。

移动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从西安、成都、杭州等老牌网红大市对于眼球营销的驾轻就熟,到淄博、开封、天水等网红新秀城市对于眼球经济的孜孜追求,“被看见”正在变成区域竞争的第一驱动力。

东北如何被看见?尔滨已经给大家打了个样。其实论旅游资源,吉林一点不输北面的邻居。

中国最大的火山在这里喷发,最富饶的冰湖在这里丰收,最壮观的雾凇在这里诞生……无奈许多人依然不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的名字。以至于有人说,在低调的东北三省中,吉林是更低调的那个。

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南方人,过去对吉林的关注甚至都不及对日韩等外国。但来了之后发现,吉林的好东西还真不少,除了传统的东北三宝,冰雪资源是吉林最吸引眼球的特点。

地处北纬40度至50度这一“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上的吉林,可谓发展冰雪经济的“天赋型选手”。据吉林省文旅厅2023年公布的冰雪资源普查数据,在冰雪资源的8个主类、25个亚类和112个基本类型中,吉林的拥有率达到100%。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北京冬奥会后,中央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经济迎来大爆发,大批南方游客涌向吉林。这几天每到一个景点,都能听到讲粤语、上海话的游客。

尤其是滑雪场,虽说这些年南方各地也新建了不少室内滑雪场,但相比起来,吉林的滑雪场具有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等优势。特别是长白山地区,它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脉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粉雪基地”。

这里的雪,含水量少、柔软蓬松,滑行体验极佳。所以不仅备受专业运动员的青睐,也得到了“南方小土豆”的好评。很多人滑了室内后就想滑室外,滑了短道后就想挑战长坡,甚至是野坡。而吉林,便是他们的终极目的地。

目前,吉林已形成了以北大湖、万科松花湖、万峰通北、长白山万达“一湖三万”为代表的滑雪度假区。全国26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中,吉林一省就占了5家。冰雪市场占有率、冰雪产品销售额、文旅接待总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长白山和平滑雪场经理张力中告诉笔者,他们雪场中90%的游客都是南方人,尤以来自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最多。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滑雪场的万科松花湖滑雪场,这两年保持着平均20%的增速。去年实现接待量76万,本雪季开板以来,客流量已突破20万,预计整个雪季下来有望达到100万。

在自然观光、滑雪运动、冰雪雕塑等冰雪项目的带动下,2023~2024年雪季,吉林共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419亿元,同比增长140%,展现出发展冰雪经济的巨大潜力。

而根据吉林之前发布的《关于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7~2028年雪季,该省冰雪旅游接待游客量将达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游客出游总花费达到4200亿元;到2030年,冰雪旅游将接待3亿人次,冰雪旅游出游总花费达到5400亿元,冰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年雪季吉林再接再厉,一方面继续升级基础设施,全省雪道总面积、雪道总长度、雪道数量、架空索道数量分别同比增长5.7%、3.5%、2.8%、9.4%;另一方面在政策惠民、政策引客上进一步发力,将冰雪消费券总规模增加至1亿元。

应该说,吉林的努力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在小红书上,“总有一个冬天要留给吉林”的话题过去一周讨论量就接近10万。但要把吉林建设成为国家冰雪经济中心、冰雪文化创意中心、优质冰雪生活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经济集聚区,当地显然还有很多路要走。

最近,吉林省梅河口市、吉林省委宣传部、辽源市龙山区等地市和部门,相继南下宁波北仑、宁海、江苏太仓、浙江绍兴等地,考察冰雪经济。

之所以要如此大费周章,奔赴冰雪资源禀赋远不及自己的江浙“取经”,是因为冰雪经济和所有产业一样,不是有了资源就能够躺着发展起来的。

此前,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内刊《决策参考》曾刊文表示,吉林冰雪经济主要存在冰雪产业内外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冰雪品牌影响有待提升、冰雪产业附加值较低等短板弱项。而这些正是江浙等发达地区所擅长的。

近些年,冬季鲜少降雪的江浙地区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冰雪消费场景与服务,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冰雪版图”。

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22-2023)》,截至去年4月底,全国59家室内滑雪场中,长三角占据了14家,成为第一大区域。

而江浙之所以能无中生有、后来居上,首先靠的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经营者敏锐的市场嗅觉。事实上不只冰雪经济,浙江在很多产业上都是如此。比如海宁不产一张羊皮,却诞生了闻名世界的皮革城;永康没有金属矿藏,却成为世界五金之都。

吉林的冰雪潜力要想得到充分开发,也得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民企的积极性。当然考虑到吉林本地的民资民企相对较弱,所以亟须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来资本。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法治水平、信誉口碑、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就显得十分关键。

浙江的民营经济之所以如此蓬勃兴盛,除了民间敢想敢闯敢干,具备“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鼓励与扶持,对民企的保护与服务,也是有口皆碑的。诸如“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用跑”这些政务服务创新举措,均出自浙江。

作为对口合作省份,吉林这些年派了不少干部前往浙江挂职,应该也见识到了,能否带回吉林,如何在本地复制,是下一步应该想的和做的。

总体来说,最近我在吉林遇到的那些南方游客,对于吉林冰雪旅游的产品丰富性、体验满意度都是很好的。而随着游客的越来越多,各种新兴的旅游场馆和旅游项目正在吉林遍地开花。

这次到的好几个地方,比如长白山上的云顶天宫、传奇小镇里的金代古街、松花江畔的望云拾玖坊,都还处在扩建或调试过程中,给人一种冰雪经济欣欣向荣、供不应求的感觉,大大改变了对东北产业不振的刻板印象。

而冰雪经济的爆发,不仅给吉林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引擎,也带动许多本土企业实现转型突围。比如开发长春冰雪新天地的吉林省建设集团,早年是做建筑工程起家的,但这些年行业不景气,加之东北天气寒冷,很多项目无法施工,为了解决1万多名员工冬闲时间的工作问题,集团从2019年开始尝试涉足冰雪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冰雪板块的营收已经占到集团总营收的十分之一,且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

去年,长春冰雪新天地游客为120万,而根据集团董事长江礼成的预估,今年将达到260万。不仅总量翻番,游客来源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大批“南方小土豆”的涌入,外国游客数量也已达到每天几百人。

吉林省建设集团的案例仿佛一个隐喻,暗示着吉林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方向以及未来前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春节等假期,多去吉林逛逛玩玩,支持一下当地的冰雪经济。就像当年吉林的大厂,如长春一汽,出人出力支援全国三线建设一样。

/// END ///

No.614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土哥涅夫

作者简介: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为父亲写史”计划发起人、“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