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神舟

长江新世纪 2023-10-24 16:00:34

摘自《平均分》康辉

我与神舟的缘分,从“神五”到“神六”“神七”,再到“天宫”“神八”“神九”“神十”,那些年,我们一直在追赶神舟的脚步,我们的报道团队很荣幸地被看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九大系统”。当然,这个系统是伴着载人航天的每一步成长起来的。

2003年,“神五”发射当天,我在演播室。那次,我们没有被授权做大规模、深入的报道,一切要等新华社的通稿。毕竟是第一次有人执行的太空任务,谨慎是很可以理解的。当然,那时候我们的报道手段、方式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与成熟。记得我只是一遍遍地播着发射成功的新闻稿,除此之外就是一遍遍地滚动播出之前做好的背景短片。杨利伟在舱内的画面已不记得是何时播出的了,总之也是规定动作。

当天晚间唯一进入演播室接受采访的嘉宾是军事新闻部的记者张正梅,她带来了杨利伟签名的“神五”首日封。不过除了激动的心情外,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时间有限,约束也太多,自己心里更是多少有点准备不足的忐忑。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从第二天开始新闻频道才做了一些专访节目,算是弥补了前一日不尽兴的遗憾。当然遗憾啊,要知道,那可是刚刚大举报道过“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的2003年!

2005年,“神六”任务时就大不一样了。总装方面开的口子大得多,航天人的底气十足让媒体人更加跃跃欲试,而掌握着丰富资源甚至是独家资源的央视新闻频道,自然更对此次报道寄予厚望。换到了250平方米的演播室,报道的规模也如同演播室面积一样,扩大了不止一倍。不过,无论对于频道还是对于作为主持人之一的我来说,这仍是大规模科技报道的第一次。之前做过的“勇气号”“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着陆之类的直播只能算是小儿科,如何达标进而出彩?真难!犹记得那年国庆长假后召开的第一次报道协调会上,当时的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一直念叨着“主持人进入得太晚了”,那眼神可实在不像一贯意气风发的他。

不知道其他几位主持人当时作何感想,反正我如芒刺在背,压力像航天员升空过程中的过载,越来越大。现在回想起来,恐怕不能排除领导当时暗使激将法的嫌疑,不知道此招他是否在所有人身上都使过,总之效果达到了!“神六升空”的报道可以说第一次让新闻频道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的胜利!第一时间直播最新动态,第一时间请到航天各系统主要负责人做客演播室,第一时间连线各报道点记者……这些在那一次都实现了!我个人也有很多珍贵的“第一次”,第一次和杨利伟面对面、第一次触摸真正的航天服、第一次见到硕大无朋的太空蔬菜……当然,还有最糗的事,就是一不小心把拿到演播室做道具用的太空萝卜摔成了两截。

再之后的“神七”“神八”“神九”“神十”,直到我不再参与报道的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我们的新闻越来越丰富,故事也越来越精彩。记得“神九”发射的那年,一次开完会,大家开玩笑说,我们这群长追神舟的主持人中,张泉灵可以叫“神婆”,我可以称“神汉”。我忙摆手说,泉灵对载人航天各个系统人头之熟、涉猎之深,确乎当得起“神”之级别。至于区区在下,实在不敢不敢。

不过,那些年追神舟,以收获计,一定是大大的。特别是航天人,教会了我们许多,有些,终身受益。

航天人从不说“差不多”,他们会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严谨。别的不说,我们每次节目邀请的现场嘉宾,面对媒体人各种道听途说、真真假假的信息求证,从来不敷衍,从来不小看这些非专业人员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回去查查,核实后再告诉你。”有些我们觉得只是一个小过渡、一个可以随意调侃几句的地方,他们也一定坚持要准确一点,再准确一点!有时候弄得我们真着急、真恨,可事后,又会觉得这样较劲的认真真的很可爱!

航天人从不说“没问题”,他们会让你知道该怎样看待风险。这次“神九”好几项重要任务直播前,我和嘉宾说:“咱们是不是别提太多风险,多乌鸦嘴啊。”他们回答:“航天人不怕乌鸦嘴,就怕有风险没想到。”这是实话,一项任务有500多套的风险预案,在他们眼中依然不是百分之百!“没什么原因,就是达不到你要的结果,怎么办?”当你时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老天,该怎么办?!但航天人必须给出答案。于是,他们经常要“想想那些想不到的”,好一个透着深层哲学意味的命题!

航天人从不说“我如何”,他们会让你知道团队有多重要。做这一行的,几乎个个是精英,大概也都听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名言,但他们更懂得“元帅做好元帅的事、士兵做好士兵的事”的重要性。也许明天的岗位不同了,但今天的岗位要求怎样做,我就应该怎样做。一个团队,只有各司其职,才是有战斗力的。航天员刘旺,“神九”与天宫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者,出发前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我能做到百分之百”,可您别忘了他的后半句话,“我相信我的工作伙伴,我相信我们团队的实力”。能被你团队中的伙伴如此信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航天人从不说“照样来”,他们会让你知道。大家都听过航天系统“归零”的传统吧?每次任务完成,无论干得多漂亮,到下一个任务,一切归零,谁也别吃老本。这个归零,不是简单的从头再来,而是技术上的不断积累和心态上的决不放松。说到这儿,我想起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旁边的一棵树,离塔架只有70多米的地方的一棵老榆树。每次发射,巨大的冲击和热量,都会让这棵树枝叶落尽、状若枯萎,可之后春风吹来,它总会发芽吐绿,生机再现,等待迎接下一次的浴火重生,这难道不像一次次归零又再度出发的神舟吗?要是有机会,您也到酒泉中心去,一定去看看这棵“归零树”,也许,您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触呢。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神舟,留下的记忆自然远不止这一点,而且,我希望这份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还能越来越丰厚。曾经,我们一帮一直追神舟的“神婆”“神汉”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岁数,结论是像我和泉灵这样的,能追到“神二十”!还憧憬过真到了那时候,我们能追得更近一些吗?比如,追上太空?不管这愿望能不能实现,我们都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过的这份热情。我们后来的年轻人,也会继续追着神舟,追着中国奔向太空的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