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IT界有一位传奇人物,他是计算机天才,手握微软和谷歌两个顶尖科技公司的offer。
美国曾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够加入美国国籍,但他却坚定地拒绝了美国的邀请。
不仅如此,他在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放弃了硅谷总裁的身份,带着技术和人脉回到中国。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猜测,他从不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是选择相信国家,相信自己的选择。

他就是李开复,这个在美国沉浮了27年的中国人,不仅自己回国创办公司,还带动了864家企业回归。
他是如何在科技浪潮中取得成功?又为何坚持回国?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开复的传奇人生。
从小就天赋异禀一直以来,李开复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更是在五岁那年便跳级进入小学。
11岁的时候更是远走他乡,进入美国读书。然而刚到美国的李开复就经历了第一个难关——语言障碍。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速,他压根听不懂美式英语在说啥,更别说交流了。
虽然初到美国语言不通,但他的数学天赋却极为突出,被周围人称为“数学天才”。

在语言方面李开复也没有放弃,他努力学习,很快克服了语言障碍,还参加州级作文比赛获取一等奖。
这份荣誉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他也因此立志成为一名律师或政治家。带着这样的志向,李开复成功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就读,并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成为了同学。
然而很快他便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律师,因为他发现自己过于感性,没办法为杀人犯辩护,于是便萌生了转系的想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计算机,犹如命中注定一般,他迷恋上了计算机和代码,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法律系转而学习计算机。

进入计算机系后,李开复犹如开挂一般飞速进步,在大学期间,李开复参与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从语言不通到计算机精修,从法律高材生到参与世界级科技项目,李开复一直在用自己的经历向众人证明,选对路线真的可以改变人生。
这段经历仅仅只是他人生的开始,同时也为他日后在IT行业发光发热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开复在计算机专业一路读到博士,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校做助理教授,而是进入商业市场打拼。
1990年,美国科技行业飞速发展,微软、谷歌等公司都在疯狂扩招,李开复也收到了offer。
但他没有选择成熟稳定的大公司,而是进入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苹果公司,成为一名程序员。
在苹果公司李开复发挥了自己专长,不仅展现出做项目的能力,更让领导看到了他的管理才能。
因此他从语音组经理一路攀升至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又从实验室主任摇身一变,成为了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继续深耕在苹果公司的时候,他却做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加入微软并建立中国研究院。
在微软的几年,李开复再次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但他仍旧不满足,再度把目光投向了谷歌。
2015年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由李开复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的时候,微软以违反竞业协议将谷歌与李开复告上了法庭。
但别忘了,虽然李开复没有继续攻读法律专业,但他仍旧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凭借着这一点,他成功从官司中脱身。

李开复的能力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美国政府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绿卡、高薪等条件,希望他能更改国籍。
美国政府开出这样的条件已经是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李开复心里也清楚这一点,但他从苹果到微软再到谷歌的这一路,心中所为的并不是自己的利益。
他凭借各大公司做跳板积累经验技术,更为关键的是,他在美国IT行业建立了自己的人脉网。
现如今万事俱备,他又怎么会答应美国政府的请求呢。

面对美国政府的优渥条件,李开复毅然决然地拒绝,并在2009年选择回国创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都以为李开复可能是疯了。
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计算机行业并不发达,美国用着先进计算机的时候,中国还在手写代码。
但李开复看到的是中国科技市场与IT行业的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怀揣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意。
回国后的李开复开始创业,建立了“创新工场”,并将其打造成中国最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在创新工场中,李开复作为投资人,目标从人工智能到互联网金融,帮助无数创业者实现人生理想。
在李开复的眼中,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的重点之一,他十分积极地参与到人工智能相关的活动之中,投下的资金也不计其数。
最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竟然引发了无数华人的回国热潮。
曾经和李开复共事过的人被他的智慧、勇气与爱国情怀所触动,纷纷跟随他的脚步选择回国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跟随李开复回国的企业数量高达864家。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到云计算,所有IT相关的行业都有这些企业的身影。
回国创业之路十分艰辛,但李开复从没有放弃过,在他的眼中,只要能带领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为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比任何国家的绿卡都重要。
总结李开复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美国互联网公司对他的争抢,还有他的“创新工场”为中国科技界带来的影响。

他用自己的选择和经历告诉年轻的创业者们,中国科技实力日益增强.。
只要坚持理想,并付出努力,一定能够在竞争无比激烈的市场上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李开复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一批又一批像李开复这样的人才选择跟随他的脚步回国,共同描绘中国的科技蓝图。
或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他们在科技的浪潮中踏浪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