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有着“非一般”的年味。在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之际,央视与文旅部联合出品的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闪亮登场,荟萃全国3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千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极具“水韵江苏”特色的节目《茉莉花》中,来自江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轮番出镜,随后在非遗市集上,江苏非遗更是组团带来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的精彩好物,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一场独具水乡风味的江苏非遗盛宴。

《茉莉花》响起,
苏州评弹、江南丝竹韵味拉满
姑苏绣影映繁华,茉莉香飘入梦家。当《茉莉花》的经典曲调遇上灵动的江南丝竹之音,借助CG技术焕活苏绣场景。演员海清一秒穿越进苏绣作品《姑苏繁华图》中,一袭华服、一曲悠扬,再搭配上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清新典雅的江南丝竹、质朴纯真的六合民歌,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相融共生,让每个音符都浸润着茉莉花的芬芳。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茉莉花》,闻名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正是起源于南京六合民歌《鲜花调》。作为江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六合民歌具有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的外化和表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一曲春不晚,身入真江南。当苏州评弹、江南丝竹奏响,江南韵味拉满。江南丝竹是广泛流行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浙沪地区的合作音乐,也是最典型的江南文化符号之一。它以丝竹类乐器为主组成,其演奏具有小、细、轻、雅等特点。它诞生在昆曲改革中,发源于明代嘉隆年间的太仓南码头。2006年太仓市作为第一申报单位的江南丝竹项目,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起,太仓市被文化和旅游部连续4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江南丝竹)之乡”。

随着80后苏绣非遗传承人张雪飞针走线绣锦鸡,古今对照,带领观众仿若置身苏绣作品《姑苏繁华图》现场。《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由清乾隆年间吴县人徐扬所绘,它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运用了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是我国古代以都市盛况为题材的纪实精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幅作品我们工作室花了三年多时间完成。为了这次迎接全国性的非遗盛会,把能够代表咱们江苏民俗文化的非遗融入其中,我们选择了这幅作品。”张雪介绍说,这幅刺绣作品按原图局部制成,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当时的市井风貌和风土人情。画面细腻地刻画出18世纪中叶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高低错落的景物次第铺展,如一支韵律和谐清新的江南小调。

张雪出生于苏绣世家,母亲薛金娣的苏绣创作以仿古画见长,还是首位在卢浮宫举办展览的苏绣大家。张雪这位年轻的姑苏“绣郎”,更加关注刺绣作品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在守望中不断突破。他曾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舞台,展示融合了虚针、滴针等20多种传统苏绣针法所创作出的苏绣《星空》。2023年,他又以全球第一幅动态交互苏绣《玉兰蝴蝶》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当嘉宾用手指触摸树枝分杈部根部时,扇动翅膀的蝴蝶与徐徐绽放的玉兰花带着春之气息栩栩绽放,如梦如幻的视觉奇观,令在场所有人震撼失语。张雪介绍,这次录制节目带去的十多件苏绣作品,均展现了苏州的雅致风格,富有古典文化气息。
江苏元素组团亮相非遗市集
“非遗中国年”尽显彭勃生机
除苏绣、江南丝竹、苏州评弹、六合民歌鲜花调外,青铜失腊铸造技艺、徐州香包、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绒花制作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各美其美,共计10个江苏项目集体亮相2025年非遗晚会。

从传统苏绣的小尺幅走向大尺幅,从平面到三维立体,作品《木棉迎春》光华烁烁。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介绍说,木棉花素有“英雄花”之称,这件作品是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创作的一幅主题性力作,团队花费近15个月完成。木棉花开庆华诞,苏风雅韵映江南。

姚建萍对记者表示,“非遗晚会把全国各地的非遗聚集在一起,在春节期间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我们江苏以苏绣、南京金箔、蓝印花布、徐州香包等为代表,通过集中推荐给大家,让更多的年轻人对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南京云锦博物馆紧扣非遗、新年、春节及创新等主要脉络,精选出《晴春戏蝶图团扇》《明万历寿字云肩通袖立体龙袍镜框》等近10件作品参与拍摄。
创新艺术品《千里江山 鎏金青山》卷轴同样颇为吸睛,生动呈现了云锦从以往龙袍织造技艺转型为现代工艺美术的成果。传统名画借由云锦“妆金敷彩”的织造工艺焕新重生,更增加了视觉立体艺术美感。青山的背景采用云锦经典的织金工艺,蕴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云锦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核心特质也因此有了更具时代性的诠释。

曾在各热播古装剧中火爆出圈的南京绒花,已然是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此次亮相的绒花均出自绒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的工作室。参与非遗晚会录制的95后庄珊珊介绍:“这次我们不仅带来了凤冠等传统题材的作品,还有牡丹造型的绒花,以红色为主,契合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巧妙融入浅色系,更显柔和自然。”

春节,是农历岁首,也是祈福攘灾、亲朋团圆、欢庆娱乐的民俗大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表示,此次录制她带来了十二生肖主题香包,将白芷、当归、艾叶、薄荷等二十多种中草药加入其中,有祛除蚊虫、预防感冒、抵抗病毒的功效。

徐州香包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正如汉乐府长诗里写的“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生动描绘了当时徐州地区香包的流行风尚。“我从小就跟着我的奶奶王秀英学习制作徐州香包,在中草药的香味中长大。我奶奶今年86岁,传承徐州香包70多年,是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采访中,孙歌尧说,2006年,奶奶开始教马庄村村民们缝香包,带动400多名村民实现创业和再就业。

不仅有奶奶的“传帮带”,孙歌尧和同行姐妹们还受新时代审美观念影响,创新设计出多种新款香包,并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O2O商业模式进行运营,独创3D打版、明暗缲针等六项软著,突破了传统香包的外观局限,可提高生产效率30%至50%。在马庄村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年产值达到1400万元。香包,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歌声与花香齐飞,匠心与创新同在。“非遗中国年”的文化味、烟火气和国际范,在“水韵江苏”恰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江苏非遗,也在新时代展露出“满园春色百花开”的蓬勃生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