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整体建筑行业经济形势下滑,一些工程骗子利用业务量商务活动为由,到处以工程发包为诱饵,骗取施工单位的保证金,是工程建设领域最常见的犯罪行为之一。但是,骗子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冷静理智地分析,仍可从骗子的行为中看出蛛丝马迹。
一、首先是“大帽子”,骗子的“来头”似乎都很大,“ 上层关系好,手眼通天”。非法融资、集资、诈骗者,在事发之前,几乎个个都有一身的光环。甚至有骗子在北京钓鱼台、京西宾馆等租赁房间作为办公场地。
二、其次是“大桃子”。骗子的合同条件通常特别优惠,利润丰厚,付款好,而且根本不设置什么违约责任;所谓“财帛动人心”,正因为条件优厚,才有更多的施工企业明知有疑问而冲昏头脑,飞蛾扑火,到最后钱财被骗走,报警也难追回。三、骗子的合同条款一般不够专业。其拿出的合同文本,一种是他们自己起草,通常比较简单,篇幅不长;另一种是参照建设部示范文本拟订,也比较简略。因为骗子不大可能支付巨额的顾问费用,聘请专业人员将合同做得非常完美。
四、不能因为“领导”介绍而疏于防范。领导也许是出于好心介绍项目,但领导没有辨识风险和骗子的能力,领导也不可能承担企业的商业风险。很多骗局都是基于对领导的轻信才吃亏上当的。
万变不离其宗,骗子的核心目的,是骗取施工单位缴纳的投标保证金、诚意金、履约保证金、好处费、礼品费、打点费等。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实在不愿意仅因为疑虑而错失投标机会,那么在支付巨额的保证金之前,应对招标人及项目背景进行审慎调查,详细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再做出是否缴纳巨额保证金的决定,切忌不能因小利益疏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