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22位曾在海淀生活、工作。11月18日,在“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开展,带人们一起在海淀“追星”。
“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就设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5号厂房。进入厂房,绕过一面浮雕墙,迎面的“东风一号”火箭的大幅海报,头顶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这个区域,以大事记的形式简要回顾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带人们全面认识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
再向前走,绕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东风一号”火箭的模型,走进“从这里出发”展区。地面上是海淀地图,“两弹一星”在海淀的15处地标跃然眼前:花园路6号,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的大本营;塔院1号院,原子弹、氢弹开拓者居住地;新街口23号,马兰基地在北京的集结地与中转站;永定路52号,中国空天防御事业诞生地;阜成路26号,钱学森五院第一个办公室;西苑操场甲1号,中国卫星研制发源地;中关村南大街31号,中国卫星事业的摇篮;中关村北一条,“共和国科学第一楼”是中国核科学的摇篮;科源社区特楼,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强大脑”云集地……当然,还有展览举办地知春路63号,“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这些坐落于海淀境内的“两弹一星”地标,讲述“两弹一星”事业在海淀发祥、策源、集结和出发的故事。
接下来是“‘两弹一星’精神”展区。1999年9月18日,我国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进行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人中有22位在海淀。这个区域,用功勋们的故事和重大的事迹生动诠释“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让观众在故事中认识功勋,在感动中传承精神。
顺着《人民日报》的喜报墙,记者来到户外展区,推开门,“马兰基地”跃然眼前,大铁门上“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的标语仿佛把人们带回到那个年代。
来到二层,是展览的“筑梦新征程”部分,这里展示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和精神的传承。行走在这里,人们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在海淀这片热土上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部分,还设置了多样的科普互动教室。走进“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你可以通过舷窗从宇航员的视角看地球、看月球,可以操控空间站对接,走进“华龙一号”,你可以看到“核反应堆”的运转……
记者从海淀区委宣传部获悉,“两弹一星”在海淀展览开放后,将与园区一体打造“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定期开展相关研学活动,使之成为串联全区、全市乃至全国“两弹一星”相关地标的枢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这一精神,并在更多的青少年心中埋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种子。
小贴士
展览今天正式开放,目前展览面向团体预约,可拨打预约电话18610808222、13661344804、13366335299进行咨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颖,王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