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我们抬头就能看到数不清的星星,在这些星星中,有那么七颗星星远远望去就跟一把勺子似的,非常好辨认,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颗恒星组成,它们属于大熊星座。那么,这七颗恒星分别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天枢是北斗七星“勺柄”的末端,也是这七颗恒星中体积最大的一颗。它大约诞生于2.8亿年前,距离地球约123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4倍,半径更是离谱,达到了太阳的30倍。
它的表面温度约4380K,呈现出温暖的橙色光芒,光度高达太阳的316倍。天枢属于K型橙巨星,核心的氢燃料早已耗尽,目前正处于恒星演化的末期阶段。

(根据恒星的表面温度和光谱特征,可以将恒星分为O、B、A、F、G、K、M七大类,温度也是从高到低,例如,B型星温度高于A型星。)
此外,天枢还是一个双星系统,拥有一颗“F型主序星”伴星,质量约为太阳的1.6倍。这对“搭档”相距约23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彼此绕转的公转周期为44.4年。
天璇天璇的“年龄”较长,大约形成于5亿年前,距离地球约79.7光年。它的质量为太阳的2.7倍,半径约为太阳的3倍,表面温度高达9377K,光度是太阳的63倍。

属于一颗A型亚巨星,核心氢燃料也已经耗尽,正处于氢壳层聚变的阶段。在不久的未来,它也将逐渐膨胀为一颗红巨星。
天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周围环绕着一圈尘埃盘,这种现象在恒星中极为罕见。这些尘埃或许藏着行星形成的秘密,甚至可能为天文学家提供关于恒星演化的新线索。
天玑天玑大约诞生于3亿年前,质量为太阳的2.94倍,半径约为太阳的3倍。它的表面温度约9355K,光度达到太阳的65倍。

它是一颗特殊的A型主序星,更具体地说,属于Ae型主序星。这类恒星有个特别之处:它们被一层厚重的气体包层包裹,导致光谱中的发射线异常明显,宛如恒星的“指纹”。
天玑也有自己的“伴星”,它与一颗K型主序星组成双星系统,这颗伴星质量约为太阳的0.79倍,光度仅为太阳的0.4倍,显得低调而安静。
天权天权,又被称为“文曲星”,大约形成于3亿年前,距离地球约80.5光年。它的质量为太阳的1.63倍,是北斗七星中质量最小的恒星。

表面温度约8910K,属于A型主序星,半径为太阳的1.4倍,光度为太阳的14倍。由于亮度较低,天权的视星等只有3.31,是北斗七星中最暗的一颗。
别看天权光芒不显,它其实是一个三星系统,拥有两颗极为黯淡的伴星,视星等分别达到10等和11等。目前,天文学家对这两颗伴星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玉衡玉衡大约诞生于3亿年前,距离地球约82.6光年。它的质量为太阳的2.91倍,半径达到太阳的4.14倍,表面温度约9020K,属于A型主序星。

光度高达太阳的102倍,这使它成为北斗七星中最亮的恒星。更特别的是,玉衡是一颗脉动变星,它的亮度会随着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微微变化,仿佛在夜空中轻声“呼吸”,天文学家还怀疑玉衡可能拥有一颗伴星,但至今尚未完全确认它的存在。
开阳开阳,又称“武曲星”,大约形成于3.7亿年前,距离地球约78.2光年,是北斗七星中离我们最近的一颗。它的质量为太阳的2.2倍,半径为太阳的2.4倍,表面温度约9000K,光度为太阳的33倍,属于A型主序星。

开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复杂的六星系统。用肉眼,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一颗伴星,距离约380个天文单位。但在更远处,还隐藏着四颗肉眼无法察觉的伴星,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罕见的多星系统。
摇光摇光是北斗七星中最年轻的恒星,仅诞生约1000万年,距离地球约104光年。它的质量高达太阳的6.1倍,是北斗七星中质量最大的恒星。
半径为太阳的3.4倍,表面温度达到惊人的15540K,光度更是太阳的594倍,成为北斗七星中最亮、最“烫”的存在。

摇光属于B型主序星,年轻而充满活力,然而,由于距离较远,摇光的视星等仅为1.86,在北斗七星中亮度排名第三,略显低调。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北斗七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总的来说,北斗七星都比太阳大,而它们它们之间的距离也非常遥远。

几千年来,北斗七星一直保持着“勺子”形状,如果你不小心在野外迷路了,还可以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它附近的一颗明亮的北极星,从而来判断自己的方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会以此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