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山东,也是民营经济大省,可以用“56789”来概括:“5”是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1.7%;“6”是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3.5%;“7”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75%;“8”是全省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80%以上;“9”是全省民营经营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8.9%。山东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开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委书记林武。
记者:民营经济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山东深入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林武: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鲜明立场,体现了对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的深邃思考,展现出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的坚定信心,饱含着对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大省。“十四五”以来,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5个百分点,扛起“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推动山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考虑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着力提高民营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加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尤其要注重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企业研究国家产业规划,落实国家产业要求,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要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产品要迈向中高端,支持企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管理要科学精细,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记者:近年来,山东的民营企业在不断勇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山东如何推动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林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要求我们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我们立足山东产业特色,在抓好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方面,纵深推进新兴产业跨越提升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在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领域有序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新兴支柱产业。未来产业方面,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突出生物制造、具身智能、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领域抓紧布局,高标准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民营企业作为最有活力的经营主体,在投身山东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中前景广阔、机遇无限。我们从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近几年,山东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省级科技经费均在140亿元以上;建成投用了山东科技大市场,遴选“山东好成果”98项,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将大力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以更大力度支持技术改造。近年来,山东滚动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年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设备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工艺、装备、产品更新力度,特别是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人工智能+”行动,推动设备数字化改造,挖掘应用潜能,努力打造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数字产业链。
以更大力度支持产业升级。当前,AI大模型、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都呈爆发式增长。我们引导企业在坚守实业、突出主业的同时,积极适应技术变革趋势,谋划布局前沿性、引领性项目,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以更大力度支持市场开拓。市场是民营企业的生命。我们积极举办各类境内外展会,支持企业抓订单、促出口。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牵头或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定,培育自主品牌,以标准、产品、品牌为企业赋值,打开企业发展上限。
记者: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是什么,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林武: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都是局部的、是暂时的、是能够克服的。我们感到,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山东看,民营经济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重大战略叠加。我们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战略叠加效应持续显现。特别是随着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山东经济保持了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即将迈上10万亿元台阶,为广大民营企业各展所能、积极作为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发展机遇。
二是产业基础雄厚。山东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在虚拟现实、集成电路等领域涌现出歌尔、天岳、遨博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开放位势凸显。山东正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扎实推进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齐鲁号”中欧班列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59个城市,260多条海运外贸集装箱航线通达世界,为民营企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是科创资源丰富。拥有山东大学等各类高校150余所,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80万人。拥有崂山实验室及3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去年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35人,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68人。山东还是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400万人。这些都是我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五是市场潜力巨大。山东户籍、常住人口“双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前列,消费市场空间巨大。交通物流体系发达便利,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3000公里、8700公里,为民营企业稳订单、扩投资、拓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是绿色转型加力提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19亿千瓦、占比达50.2%,历史性超过煤电。去年实现了全社会新增用电,由非化石能源电量增量超额满足。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稳中向好,为广大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记者:过去一年,山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把重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山东又将推出哪些真招、硬招、实招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林武:山东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优环境、更好条件。
聚焦破除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障碍,深入开展市场准入壁垒专项清理整治,健全民间资本常态化推介机制。开展“金融直达基层解难题”行动,下大气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聚焦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一手抓实质性清偿,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统筹推进化债和清欠账款工作,重点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一手抓失信惩戒,将拖欠账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防止边清边欠、清了又欠。
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建设全省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集中整治乱检查、乱罚款、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涉企执法突出问题。提升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服务,为失信主体重返市场提供机会。
聚焦落实纾困政策,关键是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协同体系,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环保等政策统筹,加强涉民营经济政策一致性评估。我们要求,对出台的各项政策,需要细化落实的要制定具体细则,明确各项标准条件,让惠企政策更精准、更便捷。此外,山东上线“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推动“直达快享”“免申即享”。
聚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山东制定了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清廉民企建设指导清单,开展省领导“走进企业家会客厅”等政商沟通交流活动,回应企业关切、助力企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持续主动靠前为企业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用服务的暖心增强发展的信心。 (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崔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