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静夜思》,就像刻在我们基因时的一首唐诗,毫不夸张地说,除了文盲,中国人人会背《静夜思》,但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能脱口而出的《静夜思》,其实已经经过后人多次改动,我们读的根本不是李白的原作。
一、李白的原作公元762年,李白病死在族叔李阳冰的家里,他的诗稿也由李阳冰整理结集为十卷《草堂集》,可惜,《草堂集》并没有流传下来。
我们今天能看到最早的李白的诗文集,是刊刻于北宋末年的蜀本《李太白文集》(30 卷),该集收李白诗歌九百九十八篇,文六十五篇。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现在仅存两部,一部藏于国家图书馆,可惜是残本,另一部保存完整,却是收藏在日本静嘉堂。
在日本静嘉堂所藏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静夜思》的原诗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原本的《静夜思》,跟我们今天所读的《静夜思》有两处不同:一是第一句中今本的“明月光”原为“看月光”;二是第三句今本的“望明月”原为“望山月”。
这个版本的《静夜思》不仅只出现在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在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南宋杨齐贤注释的《李翰林集》、元代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代高樣编辑的《唐诗品汇》中,《静夜思》都是这个版本。
李白的书法《上阳台贴》
二、《静夜思》的修改过程据日本学者森濑寿三的考证,对《静夜思》最早的改动出现在明代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编的《古今诗删》中,它被改动了第三句: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随后,在明代曹学佺(1574年-1646年)编的《石仓历代诗选》,《静夜思》又被改了第一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此后,这两个版本渐渐流行开来,万历年间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采用的是《古今诗删》中的版本,清初王渔洋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以及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中,采用的是《石仓历代诗选》中的版本。
不过,这些小小改动,并没有撼动李白原作的地位,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年) 清政府编定《全唐诗》时,里面的《静夜思》依然是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版本,可见,这个版本的《静夜思》直到清依然是主流。
但是,一位教书匠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
这位教书匠叫孙洙。孙洙既不是大诗人,也不是大学者,他只是乾隆年间的个县学教谕,最大的官做到过知县。在古代,像孙洙这样的教书先生数不胜数,他本来也会跟别的教书先生那样默默无闻,湮灭于历史,但他却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让他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字。
孙洙在教学生的学诗的过程中,他发现没有一本很好的诗选作为教材,当时流行的《千家诗》,“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五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那是大学者的选本,如沈德潜的《唐诗别裁》,虽然好,但过于学术性,不适合用来教小孩子。
于是,孙洙决定,自己编一本唐诗集来教小孩子,大大名鼎鼎的《唐诗三百首》横空出世,孙洙的号“蘅塘退士”也随着《唐诗三百首》一起名留青史。
孙洙编《唐诗三百首》,他在选入李白的《静夜思》时,结合《古今诗删》和《石仓历代诗选》中的版本,将这首千古名篇改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所以渐渐地,人们所读的《静夜思》,都变成了孙洙修改的版本了。
三、通行版的《静夜思》与李白原作哪个更好?孙洙修改的《静夜思》与李白的原作哪个更好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有人认为修改后的版本更好。
比如清人王尧衢在他的《古唐诗合解》中说:“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他本作‘看月光’,‘看’字误。如用‘看’字,则一‘望’字有何力?”他不但认为“明月光”比“看月光”好,还认为“明月光”才是原作。
周振甫先生在的他的《<静夜思>赏析》一文中说:“‘望明月’比‘望山月’要好,它承上句的‘明月光’而来,写得非常自然,这是一种承接,在修辞学上称为复叠格。另外,‘望明月’可以使人想到谢庄《月赋》中的名句:‘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作‘望山月’,‘山月’就隔了。”
但也有人认为李白的原作更好。
考证出《静夜思》的改动过程的日本学者森濑寿三,他就认为:“‘山月’的‘山’突出了月悬高空,而‘明月’则不那么给人高的感觉,所以总的来说,通行本的‘明月’意蕴不如古本的‘山月’。”
王辉斌的《四种<静夜思>文本比较说》一文中也认为:“‘望山月’与‘望明月’的不同点的在于,‘山月’的‘山’字突出了月悬高空这一意境,极为含蓄地描述了李白对月‘思故乡’的情之深、之沉、之绵,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诗题‘静夜’这一典型环境的理解,而‘明月’既不能给人以高的感觉,亦无法传递诗题‘静夜’的深层意蕴。”
你觉得,哪个版本的《静夜思》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