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的女儿,如愿考上了县上最好的一所高中,小李一家都非常高兴。
奶奶、大伯都包了一个大红包,在外做眼镜生意的二伯,听说这个喜讯后,就说要给侄女配一副最好的眼镜。
小李的女儿,在乡镇读初中时,二伯每年都要给她配一副眼镜。
不过,二伯因为在外地,所以每次配眼镜,小李夫妻总要开车带女儿到市医院,测测近视度数,然后将医院所测度数,拍照通过微信转发给二伯,二伯根据度数,配好眼镜寄回。
这次也不例外。
小李听说,县城医院也能检测近视度数,于是一大早,就开着电动车,载着女儿到县医院。
到了医院找到眼科,走进一看,已经有几个人在排队检查。
这样,小李只能牵着女儿的手,坐在旁边的椅子等待。
医生个子不高,脖子上挂着副主任的牌子。他很健谈,每检查一个病人,就“劈劈啪啪”交流半天,而且语速很快,还总是卷着舌头,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像是东北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快到下班时间,才轮到小李的女儿。
“市里病人更多,可检查速度没这么慢,几分钟一个,几分钟一个,一大群病人,一下就有秩序地检查完了,这里怎么会这样?”小李低估着。
既来之,则安之,先检查再说了,小李牵着女儿的手,站到了医生面前。
医生问小李女儿戴多少度数,小李的女儿如实告知。
医生又让小李的女儿,摘下眼镜,让他看看。
小李的女儿很听话,马上摘下了眼镜,递给了医生。
医生将眼镜拿在手中,看着眼镜,就开始批评起小李:“你怎么给孩子配这种眼镜,你看这种镜框,上面是棱角,镜框又大,焦点就不能在中间,还有……”
喋喋不休的一大堆话,本就对配镜知识,并不是很了解的小李,满头雾水,只能点着头:“镜架要换,镜架要换……”
说完,下班的时间,也就到了,医生要求小李下午再来。
小李只好带着女儿回家。
一到家里,小李的妻子小芳问:“孩子,度数测好了?”
“没有,呆了半天,就说女儿眼镜框如何如何不好,还……”小李无奈地对妻子谈起今天早上的事。
“一定是那个医生在做镜框生意,或者是帮哪个眼镜商家,推广镜框。”做服装生意的小芳,立刻说道。
“不会吧,现在的医生还这样?市医院还不会,县医院难道还会?”在单位上班的小李,质疑道。
“谁像你,看谁都是好人一大堆,你不信,下午走着瞧。”小芳有点生气回答着。
中午,刚到上班的时间点,小李就带着女儿,直奔医院眼科。
由于,来得早,来得巧,科室中并无其他病人。
“医生,帮我女儿眼睛测测,我是早上来过的。”小李急切地对医生说道。
“哦!”医生看了看小李又看了看小李的女儿,又说道:“先坐一会儿,我叫一位医生来帮你测测。”
小李终于松了口气,心想:“任务马上完成了!”
过了半个小时,一个年轻的医生进来,拿来眼药水交给小李,让小李为女儿五分钟滴一次,共滴三次。
说完这些,医生就走出检测室,忙其他事了。
十五分钟过去了,小李就去外面找医生。
走到外面,那位年轻的医生已不在科室,小李只能问原来那位副主任医生。
小李说道:“医生,我女儿眼药水滴好了,可以测眼睛了。”
“前下那位医生呢?”
“不知道去哪里了?”小李回答道。
“那好吧,我帮你女儿测测。”副主任医生说完,站起身走进检测室,小李和她的女儿也跟了进去。
测好后,副主任医生,就回到座位上,填起了《病历手册》。
小李走到旁边,俯下身子,看看写的内容,可一点也看不明白,只能问:“我女儿眼睛近视多少?”
“一边500度,一边450度。”医生边写边说。
“怎么这么高,又高了100多度。”小李嘀咕着。
医生写完,抬起头,对着小李说:“你不能配这种镜框,你等会儿,我去拿一副给你。”边说边站起身,就要朝外走去。
小李这才相信妻子说的是真的,医生真的是想赚镜框的钱。随后,小李说不要了,家里有人做眼镜,不要了。刚说完,小李就见医生脸色并不好看。
小李控制自己的情绪问:“共多少钱?”
“一百元。”医生没好气地回答道。
回家路上,小李还在想:“这小县城检测比市里还贵,到市里测一次才三十多元,这里要一百多,这里的医生怎么会这样,下次还是带女儿到市里,下次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