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保险业多收了三五斗

含烟评趣事 2025-04-05 11:20:41

小时候,读《多收了三五斗》,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这可能是自己关于全球化概念的最早的顿悟。

当我们意识到有些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存在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时候,生活一下子变得深邃起来。

从读好书考好试,到学好专业知识,这条清晰的逻辑线给普通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种虚幻的人生掌控感,但是回头看自己的保险从业经验,保险公司经营专注的从来不是自己以为的专业(过于狭窄),而是某些我以往不关心从而看不清楚的“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

回过头看那诡谲云涌的十年,资本大佬的那套高举高打的策略归根结底是“有钱”,有钱是因为银行愿意借钱,银行愿意借钱是因为银行有钱,银行有钱是因为国家释放流动性,国家释放流动性是因为美国也在释放流动性。

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性的,觉得非理性,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是因为掌握的信息量不足。

就好像摇橹卖粮的可能种地是一把好手,但要让他明白在大洋彼岸的开着拖拉机撒着化肥的农庄主有着他起早摸黑精耕细作优化到吐血也无法比拟的生产效率,又有什么好处呢?

就好像那个年代,产品页面怎么设计,打开流畅度提高一毫秒,或者客户的停留时长增加1秒,点击投保按钮的转化率增加1%,统统比不过人家产品费用加一个点。

当然再好的年代,代理人也有跳不完的手语舞,喊不完的好、很好、非常好。

保险的底层逻辑是金钱的流动效率,在此之上才是执着于专业的庄稼汉以为的客户体验。

客户心里也明白,产品收益高一个点,就是打他骂他也值得把产品买下来,已经不叫买了叫“抢份额”,卡都能刷冒烟。

这也是为什么金融行业永远是技术应用的买单者,却不是技术创新的执行者。

前者因为有钱,后者因为利润和客户的关系不那么直接。

有人会说“那你看幻方量化不是做了deepseek?”,问题是你知道金融机构“有钱任性”四个字的含金量吗?

所以什么是保险科技的好年代?

钱多的时候做To B,因为保险公司买单;

钱少的时候做To C,因为此时节省成本有价值,毕竟货币没脚跟的时代,谁会关心那仨核桃两枣?

0 阅读:8
含烟评趣事

含烟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