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崔若林——九江端午文化

冯晓晖 2023-06-22 00:42:23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以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城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本篇选自崔若林先生作品《九江文辑(第四集)》,图片由编者添加。

端午亦称端五、端阳,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也称重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端五也叫“端阳”。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辟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九江端午节的民俗文化活动,琳琅满口、异彩纷呈:龙舟竞渡、插菖蒲、悬艾草、食粽子、踏百草(采草药)、饮雄黄酒、小儿胸前系香包(香中药袋)和额头点朱砂、送扇、初嫁女儿回娘家、闺女梳妆结伴出游、亲友邻居馈送礼物、唱戏贺节等兴味无穷的民风习俗,形成了九江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资源。

九江地处江南水乡,河湖交错,民间习惯以舟代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有条件形成竞渡之俗。龙舟竞渡是九江端午节日中最重要的一项千古传承的民俗活动,是一种具有激人奋进、拼搏争先、娱乐民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光大民族正气的苍劲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积累沉淀的龙舟文化内涵,非常深邃渊博,而且显得五彩缤纷,气氛十分浓烈。

1992年在九江市举办的国际龙舟赛 编者配图

据《九江龙舟文化》载:“滨江临湖的人们,从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起,就开始忙碌,俗定这一天为‘翘船日'。五月初一‘试船’,俗称这天为‘划船日'。到了五月初五午饭后,姑娘们打着阳伞,儿童身着新装,扶老携幼到预定地点‘看船’。只见水面上龙舟如鱼贯,岸上人海如潮,锣鼓声、歌声此起彼落。特别是竞赛健儿即将获胜‘抢红’(胜利标志)时,人们欢呼、喝彩,其场面热烈以言状”。旧时,九江市区龙舟竞渡以甘棠、南门两湖为中心。

上海《申报》曾报道过当时龙舟竞渡盛况“烟水亭为九江名胜,湖光云影,四壁纷罗,每逢夏秋,游人如织。端阳日有龙舟十余艘为弄潮之戏。朱旗翠帜,驰逐中流。好事者于亭畔遍插锦标,令龙首争夺,一时白裕名流,青士韵士,咸买一叶扁舟,往来于水云深处,琴樽遣兴,觞咏陶情,亦一年一度之胜景也”。诚如竹枝词云:“五月端阳粽飘香,龙舟竞渡闹浔阳。甘棠湖上鼓声急,赛过周郎练军忙”。

清乾隆湖口举人潘锦江有诗:“五月黄梅雨浃旬,龙舟挝鼓竞前津”。在流泗镇,端午节午时一过,商会头领陪同着各商号管事人拿着鞭炮和大红布锦标,分立在大桥上和惜字亭前,鸣爆举行龙舟竞渡桡开仪式,然后由各大商号竖标,各渔村龙舟一对对相互竞划,来回在大桥至惜字亭前三、四百米的港中,争夺锦标;有时街上请人扎着彩船,雇着汉剧或采茶剧在彩船上演出节目,船工划着彩船来回荡漾在港上,两岸围观群众成千上万,这种活动一直闹至黄昏。

民国时期在甘棠湖上举办的龙舟赛 编者配图

九江县(今濂溪区)新港乡的墨汊湖、陶湖汊、姬公湖等大小湖泊之中,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湖面上龙舟往往来来,如掷梭抛箭,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岸上人流如潮,彩衣妆扮,大红大绿,好一幅乡俗民情图。每只龙舟上七、八对桡手上身穿一色或红、或绿、或黄、或白的新背心,下身清一色短裤头,整齐威武,分两排坐定桡板应着咚咚销、咚咚销的鼓点锣声,动作一律,水声有韵。龙舟行驶方向全由棹手掌握,左右上下如龙尾摆水。龙舟如离弦之箭,场面宏大,确有乘雾奔云的气势,令人兴高采烈,赏心悦口,景象美不胜收。

在“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口如瞬”时,是龙舟竞渡最精彩之处。赛舟近岸时“头把桡”则要大显身手,纷纷跳下龙舟,不顾湖水深浅,或游泳,或踢水跳动,竞而争向青竹旗杆跑去,抢先夺得小红旗。观众齐声喝彩,呼喊助阵极为热烈。夺得小红旗者,自然欣喜若狂,全船队友引以为荣。败者并不灰心,各自回到龙舟上,又到别处去相约竞赛。

“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瑞昌历来有端午竞渡之风,地处赤湖沿岸的各乡村,每年是日,数以百计的龙舟,悬旗结彩,破浪飞行,争相竞渡。德安县,清代和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举行龙舟竞渡;龙舟分岸上纸船和水里的真船,人们把庙里的主要菩萨抬放在县衙屏墙内,青少年男子跟在纸龙舟后戏闹;博阳河上水龙舟竞渡比赛,锣鼓鞭炮喧天,热闹非常。

修水自古有划龙舟习俗,据旧志载,桃里有一天池,周广数十丈,深不可测,唐时寺僧每年端午戏舟其间。民国时期,县城、三都、渣津、山口亦赛龙舟,后因河床淤塞,赛事日少,唯三都仍存此俗。彭泽,江湖水面上常有龙舟竞渡,先到的拿下彩旗,称为夺标。永修沿河沿湖一带村庄均有龙舟,以立新乡湖陂熊家、张家、黎家和九合廖坊淦家等地龙舟最为人们所称道,龙舟竞渡开始,沿河、湖观者,人山人海,桡鼓齐发,群龙夺魁,龙腾虎跃,气势非凡。“沿湖河畔看龙船,双桨凌空浪拍天。是否神龙惟见尾,听来锣鼓亦阗阗”。就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

2018年端午,九江柴桑区举行传统龙舟赛 编者配图

在九江县、濂溪区一带,龙舟竞渡还兴打歌助兴。龙舟歌根据竞渡程序共有 6 个专门曲谱,即拜社、船开头、划船歌、拜客、谢茶、船回程。如“划船歌”是在全力以赴地争夺“彩红”时演唱;歌虽短,在呼唤式的音调中,松紧交替,时唱时停,显示出龙舟赛的紧张气氛,有助威的作用。“船回程”歌,则是龙舟赛结束时,各路船只分手告别,以歌传情达意,互祝万事大吉。自古以来,端午节期间九江各地还掺入戏剧(多为地方传统剧目),民俗文艺演出和游艺、曲艺、体育等方面的表演。这些都充分说明龙舟竞渡既有祭龙祈年的一面,又有娱乐民众、活跃生活的一面。

古称农历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故在“新蒲泛绿、芳艾凝香”的端午期间,九江各地有悬艾、挂草蒲、唱雄黄酒、驱五毒等风俗。端午节,修水又称“菖节”,但溪口人习楚俗,初五、十五为大小菖节,较为特殊;菖节门两侧插菖蒲、蕲艾,房屋四周洒雄黄酒水,边洒边唱:“五月初五端午节,百般虫蚁都消灭”;三都等地炒芝麻、燃芝麻杆,取其辟拍声,边炒边唱“辟辟拍拍,跳蚤蚊子无一只”。同时,节中兴食蒜,有“五月初五不吃蒜,鬼在门前打乱窜”之说。忌坐门槛打赤脚,相传当日为药王撒药日,杨津、大椿、渣津等地,天未亮时放猪、牛出栏吃药草,认为可防瘟病;民间则多采药草。

九江七中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挂菖蒲 编者配图

九江、瑞昌、武宁、彭泽等县各地,家家大门两侧插艾条、挂菖蒲,取义“香艾为帜招吉庆,菖蒲作剑斩妖魔”,中午合家同饮雄黄酒,小孩忌洒便在额头抹雄黄。都昌各地正午,各家于室内熏烧苍术,洒雄黄酒,尔后在一片扑鼻郁香之中开怀畅饮,吃过端午酒,合家大小用艾叶煎水洗澡,尔后更换新衣,成群结队外出玩耍,或至湖畔观看龙舟竞渡,称“荡节”。以上九江各地悬艾、挂菖蒲、酒雄黄酒、驱五毒等节俗,看似平常,但又是可禳毒,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人们在易发病季节,已认识到讲究卫生、注意健康很是值得称道。

“盘中共解青抗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这是陆游咏粽的诗句。粽子又称“角黍”,端午包粽,祭吊屈原最早见于吴均所著《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罗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九江各地相效,遂为故事。九江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米粽,有糯米或黍米两种,吃时拌糖或芝麻粉;二是有馅粽,多为红枣粽或八宝粽,八宝粽佐以果脯、肉、红绿丝、莲子、桔饼等。总之,口味甜、咸辣都有,角、锥、筒形俱见。其做法一般是将米、枣等浸泡后,用芦叶(箬竹叶)包裹,细绳结扎,亦有用五色线结扎,取避邪之意。

九江都昌县小朋友学习包粽子 编者配图

随着市场开放,江浙人来九江经商,苏式粽、嘉兴粽、宁波粽在九江也有出现。鸡蛋也是端午的食品之一,应与古代卵生神话有关。小孩们未出被窝,家里人就把鸡蛋送来,在肚子上滚动几下再剥壳吃掉,据说肚子就不会疼痛了。可见吃蛋是为求健身之意。此外,九江各地还有端午吃苋菜的食俗,苋菜有清热利尿的功效。还有吃红烧鸡、炖老鸭汤等,这些都与清热降火有关。

“端午天时渐热时,香包巧绣穗红丝。街头配把芭蕉扇,画采描花赐小儿”。端午还兴以香包与扇赠小儿。家庭主妇和媳妇们要在节前,用各色碎布头制作各种禽兽、花卉小包,外编各色丝线绣成,内装香料或蒜,称香包,佩戴在小孩胸前,男孩多戴小猴、老虎之类,女孩多佩花卉虫鸟类,均含驱除五毒之意,可防病毒人身。

担端午,即端午这一天,一些地方初嫁女偕新婚夫回娘家拜见父母亲,礼品为粽、烟、酒、糖类,岳父母得以新衣一套回赠女婿;一般始于初一,止于初五中午,而俗以初四日为重。旧时,

以端午为敬师日,各地私塾学生,必向先生敬送粽子、发粑,以示敬意。先生则以所备之纸扇回赠,每人一把。“先生”即“师”,“师”即执教的导师,尊师重道,“士习礼教,好学而谨”,是教育习俗在端午文化中的彰示。

2020年端午节,九江一中师生们一起包粽子

《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何休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九江人还将端午尽情欢度之情,体现在林林总总的诗词、楹联等文艺作品中,使端午文化的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更加突出了。如当代文人熊汉川《鹧鸪天·端阳竞渡》:“烟水亭边景万千,端阳竞渡史空前。紧锣密鼓惊雷雨,劈浪飞舟动地天。齐呐喊,奋争先,佳宾健将友情牵。弘扬国粹风云涌,四海双杯吊屈原”。阮大光《端阳节》:“江城日当午,万户庆端阳。龙舟竞夺锦,白浪腾甘棠。金锤擂鼓急,赤帜卷风狂。观众齐喝彩,响彻云天长。屈平忠义在,日月可争光”等。楹联有:“龙腾风卷浪,舟飞浪催风”,“龙腾浔城舞彩虹,九天惊叹;舟劈湖水犁金浪,四海欢歌”,等等。

九江端午文化,能长时期存在和发展,且具有如此大的传承伟力,原因就在于它的根已深植于九江文化的膏腴之壤中。悠久而灿烂的端午文化,为九江的发展,铺垫了深厚的文明基础,薪尽火传,与时俱进的端午文化,将会因九江人民的不断地研究、整理和创新而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崔若林老师撰写的九江节庆民俗系列文章,已发布过《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元宵文化(上)》《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元宵文化(下)》《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清明文化》,本篇之后,当然是中秋文化的故事,敬请期待。

1 阅读:22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