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会是短视频的未来吗?

艺科新传 2024-05-08 21:34:53

转自:中国新闻网

文:陈锦宣

在短视频重写媒介内容与用户思维的当下,以Midjourney、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又带着全新的AI技术,重塑正在急速发展变化着的视频时代。当内容短小、传播极速的短视频,遇上智能化、便捷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内容与工具似乎都在此刻不谋而合,预示着一场生产变革的发生。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在赋能短视频创作的同时,自然也会给内容生产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在预言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短视频未来发展的关键点之前,锚定其中或正或负的可能性,才是应对当下短视频市场的态度与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短视频创作

在较短时间里,短视频平台高速发展成为短视频行业,带着越来越多元化与垂直化的内容创作,从增量市场迈入如今的存量市场,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趋之若鹜,开拓着短视频创作市场。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带着更加智能化的技术,也加入短视频创作市场,并且因其高度契合于短视频的创作特点与创作模式,释放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短视频创作、重塑短视频市场的信号。

人工智能技术在不久之前还停留于合成声音、AI绘画,作为其中一个创作部分,提升短视频创作的便捷与效率。而人工智能技术只用短短时间就摇身实现更新迭代,以ChatGPT、Google Bert为代表的文本生成模型,以Midjourney V5、Stable Diffusion、DALL-E2为代表的图像生成模型,标志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从语音到静态画面再到动态影像的快速升级。如今,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模型的诞生,在去年文生图模型Runway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优化视频效果,提高模拟物理世界的精确度,带着更智能的内容生成技术,跻身创作领域。至此,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对短视频完成了全面渗透,从前期策划、中期创作到后期包装,甚至从始至终的营销和宣发。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在短视频创意生产与开发阶段提供智能化建议,优化短视频文本;也可以完成视频剪辑与润色,配音与字幕设置,甚至是内容生成本身,如今的SORA目前即可完成60秒短视频的自动生成;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针对当下热点话题进行受众分析,从中提取关注点生产吻合市场偏好的内容,亦能被用于媒体分析与用户画像,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内容分发,在供需匹配中提供用户粘性。

可见,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短视频的各阶段创作,全方位赋能短视频。从人类发明火以来,任何一个工具、一项技术的诞生初衷都是解放人类,服务于人,并且不断推动着社会文明进程。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其在一开始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创作者提高写作、绘画、拍视频的效率,推动短视频创作向事半功倍的方向发展。而后,当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为原创生成机制,源源不断的生产动力,让AI作画、AI生成视频及虚拟数字人都成为生产内容本身,虚拟世界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实体存在。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功能,不仅在于生产与创作,还在于甄别与筛选。在充斥着同质化海量内容的短视频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甄别视频的唯一性,判定视频是否存在剪拼改编行为,可被用于知识版权与原创内容的保护,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理解功能,降低了人工审核成本。人工智能技术对短视频创作的赋能,不仅是在源头上的助力,也是伴随整个过程的维护与推动。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短视频创作困境

技术乐观主义的发声,也意味着技术悲观主义的存在。技术既是恩赐也是包袱,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短视频创作、助力短视频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势必带来挑战以及问题种种。早在2021年,基于AI变脸软件Avatarify所引发的“蚂蚁呀嘿”事件,就让人工智能技术与短视频结合后的伦理问题显现出来。事件发端于抖音短视频平台,成龙、蔡卓妍、任贤齐等明星通过AI变脸特效集体唱歌,只需一张照片即可生成动态视频,有网友便利用此技术做出巴菲特、马斯克、雷军等中外知名大佬一同“蚂蚁呀嘿”的搞笑视频,在病毒式传播过程中,掀起网络狂潮。而在这网络狂欢的背后,则是深度伪造下个人隐私以及信息安全的岌岌可危。三年后的现在,AI“复活”已故明星再次席卷网络广场,已故明星或已故名人以动态短视频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一行为的目的在缅怀和消费之间来回横跳,舆论发酵。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当人工智能技术以出人意料的规模和速度,从实验室溢出而深入大众数字生活中时,大众资源让渡自己的数据权,也顺手将隐私权交付了出去。

人工智能技术结伴短视频这一数字产品样态后,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内容创作层面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容生成功能,实现了创作取代,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人类的创作力。技术解放人类的过程,也是惰性恢复的过程,所以工具既能延伸人类器官,也能磨损人类器官。同时,这种对于人类创作力的消耗也在于短视频市场本身的趋利机制。当短视频市场越来越要求内容的规模与体量,当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为短视频创作中的通行器时,这种环境势必会逐渐稀释原创内容,让原创力面临萎缩。除此之外,当内容需求与市场趋势完成闭合,其中的商业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侵蚀创作本身的艺术性与美学特征。

而前文所提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甄别短视频真伪,打击盗版内容的同时,也意味着这项技术本身所滋生虚假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不仅是创作上的挑战,也有管理层面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一个显著特点,即以假乱真。正如前面两个案例所示,不少短视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虚假内容,给欺诈、侵犯隐私、盗版抄袭等都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信息内容更加多元,信息流动也更加自由,这也意味着信息可以被采集、被利用、被转卖,以及当个人隐私信息与个人公开信息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短视频创作中的滥用,也助长着技术反噬人类自身的可能。

内容为王,原本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存法则。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既在时时刻刻挑战着这个定理,其实也在对这个定理提纯。AI时代的出现,让“内容为王”从此又多了一个前提,即饱含着人类丰富原创力、想象力与情感的内容作品,也许这才是内容创作的未来。

作者简介

陈锦宣,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四川省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科技战略专委会委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