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兰州军区成立于1955年,可谁曾想到,这个新成立的军区竟然只有两个独立步兵师?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军区通常都有好几个军,每个军又有好几个师,怎么到了兰州军区这里,就只剩下两个独立步兵师了呢?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两个独立步兵师可不是普通货色,它们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的战斗历史。那么,这两个独立步兵师到底是什么来头?
1955年,中央军委根据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对各大军区进行了重大调整。原本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军区被拆分为北京、南京、成都、广州、兰州、沈阳、昆明、新疆、西藏、内蒙古、武汉军区。这次调整不仅仅是地域上的重新划分,更是对整个军事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在这次调整中,兰州军区的成立引起了不少军事专家的关注。兰州军区的辖区包括甘肃省、陕西省和青海省军区,地域广阔,战略地位重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兰州军区成立之初的兵力配置却十分特殊:没有野战军军部,仅下辖两个独立步兵师,即第11师和第55师。
这种兵力配置在当时的军区中可谓独树一帜。同期的新疆军区仅辖第4师,而西藏、内蒙古军区既无野战军也无独立步兵师。这种看似"单薄"的兵力配置,其实暗藏玄机。
首先,我们要明白,兰州军区所在的西北地区在当时的国防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1955年,我国的国防压力主要来自东北、东南、华南方向。因此,沈阳、北京、南京、广州军区成了重点建设对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兰州军区的兵力配置看似"单薄"。
其次,兰州军区的两个独立步兵师并非普通部队。第11师和第55师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它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就表现出色,能够独当一面。这两个师的存在,足以保证兰州军区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再者,这种兵力配置也体现了一种灵活的战略思维。通过部署独立步兵师而非完整的军,兰州军区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独立步兵师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调动,既能独立作战,也能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兵力配置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兰州军区的兵力配置也在不断调整。例如,1969年中苏关系降至冰点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成了重点防御方向。中央军委随即在沈阳、北京、兰州、新疆军区的兵力配置上有所倾斜,部署了当时我军最为精锐的野战部队。
兰州军区的这种特殊兵力配置,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国防战略,也体现了我军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的军事思想。它告诉我们,军队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和灵活性上。两个能征善战的独立步兵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完全能够担负起守卫西北大门的重任。
第11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它是在多支红军部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部队包括陕北红27军84师、陕甘军事部、陕北红29军、陕甘宁独立师、陕甘宁红2团、陕北独立第1师和红四方面军第4军军部等。这些红军部队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立下了不朽功勋,为第11师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甘宁军事部和红四方面军第4军军部分别改编成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和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部。其余各部则被编入八路军第120师和第129师的辎重营、炮兵营、特务营等部队。这次改编标志着第11师前身部队正式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些部队在陕甘宁边区担负着保卫根据地的重要任务。194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改建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旅部,下辖警备第7、8、9团。同时,第385旅也进行了精简整编,下辖警备第4、5、770团,隶属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这次调整使得部队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46年,警备第3旅和第385旅合编为警备第3旅,由黄罗斌和郭炳坤分任军政主官,下辖第5、7、8团。这次合编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实力,为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做好了准备。
1949年,第3旅改称第11师,由郭炳坤和高维嵩分任军政主官,下辖第31、第32、第33团,编入第4军建制。这标志着第11师正式成立,开始了它作为一个独立师的光辉历程。
在解放战争时期,第11师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展现出卓越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延安保卫战、陕北三战三捷、宜川瓦子街战斗、西府陇东战役、澄邰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和兰州战役等。在这些战役中,第11师共计毙伤俘敌3.6万余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保卫战中,第11师的前身部队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术智慧。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陕北三战三捷中,他们更是连续取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士气。
建国后,第11师继续发展壮大。1952年6月,第4军撤编,但第11师的番号和建制得到保留,并进行了调整。调入了原第10师30团,原第11师33团撤编,所属各部分流至师直和第31、32团。同时,原第4军炮训团改编为师属炮兵团。这次调整使得第11师的火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1953年,根据总部番号调整的指示精神,第30、31、32团改番号为第31、32、33团。同年6月,师属坦克团改称炮兵第305团。这些调整进一步优化了第11师的组织结构,提高了其作战能力。
第11师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的缩影。从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小股部队,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保卫力量,再到解放战争中的主力部队,最后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骨干力量,第11师经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它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建设的成就,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第55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其前身是在陕南地区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这支部队因其成立地点而被称为"陕南偏师",这个称号不仅道出了其地理位置,更彰显了它在革命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陕南偏师"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在陕南地区发动农民武装起义的结果。当时,这支部队规模不大,装备简陋,但他们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群众的支持,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1935年,"陕南偏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折。随着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留在陕南的部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他们依靠群众,坚持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为日后第55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南偏师"的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在这一时期,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担负起保卫根据地的重任。他们不仅要抵抗日军的进攻,还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可谓是身兼数职,任务艰巨。
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359旅表现尤为突出。他们配合主力部队,对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猛烈攻击,取得了多次胜利。这些战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国内形势再次发生变化。1946年,359旅改编为晋绥军区独立第3旅。这次改编是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需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第3旅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第3旅正式改编为第55师,由李光率领。这标志着第55师正式成立,开始了它作为一支主力师的新征程。在解放战争后期,第55师参加了西府战役、陇东战役、兰州战役等重大战役,表现出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战役。1949年,第55师作为先锋部队,参与了解放兰州的战斗。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第55师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斗力和战术素养。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兰州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第55师继续发展壮大。195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军队改革,第55师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原有的步兵部队得到加强,同时增添了炮兵、工兵等专业兵种,使得第55师的作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1955年,兰州军区成立,第55师成为军区直属的两个独立步兵师之一。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对第55师的重视和信任。作为兰州军区的重要力量,第55师承担着保卫西北边疆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第55师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积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不断更新装备,提高训练水平。特别是在1960年代初期,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第55师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训练,包括高原作战、沙漠行军等特种训练,为可能出现的各种战争形式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55师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从"陕南偏师"到抗日先锋,再到解放战争的主力部队,最后成为新中国西北边疆的守护者,第55师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紧密相连。它的历史不仅记录了一支部队的成长,更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第63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新四军第4支队。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在华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第4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这标志着部队向正规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1947年,为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第4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这次改编不仅是番号的变化,更是战略布局的调整。作为华东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7纵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8年,第7纵队再次整编,正式成为第63师。这次改编恰逢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第63师随即投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第63师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之一,参与了对国民党徐州兵团的围歼战。战役初期,第63师担任突击任务,在双堆集地区与敌军展开激烈交锋。面对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第63师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巧妙利用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战斗中,第63师又参与了对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围歼。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第63师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后击退了敌军多次突围尝试。最终,黄百韬兵团被全歼,这也标志着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淮海战役结束后,第63师并未停歇,而是立即投入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第63师作为先头部队之一,担负着在南京以东地区渡江的重任。
在渡江作战中,第63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敌军在江面布设了大量水雷,并在对岸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面对这种情况,第63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战术。他们利用夜幕掩护,组织小型突击队,先期渡江,为主力部队的渡江创造条件。
在突击队成功登陆后,第63师主力随即展开渡江行动。他们使用各种简易渡河工具,在敌军的猛烈炮火中,顽强地向对岸挺进。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第63师成功在敌占区站稳脚跟,并迅速向纵深发展,为后续部队的渡江打开了通道。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占领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场关键战役中,第63师的出色表现,再次证明了他们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之师。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第63师并未松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积极参与了剿匪、平叛等行动,为巩固新生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63师奉命入朝参战。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第63师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第五次战役中的上甘岭战役。
在上甘岭战役中,第63师与其他志愿军部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抵抗了美军的猛烈进攻。他们在山岭阵地上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近距离搏斗,面对敌军的狂轰滥炸,第63师将士寸土不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这场战役持续了43天之久,期间第63师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他们的英勇表现极大地挫败了敌军的嚣张气焰,为最终的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战争结束后,第63师回国进行整编。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们继续担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不断提高战斗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63师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荣光的战斗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第63师始终站在最前线,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的事迹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章。
第55师和第63师虽然成立时间和背景不同,但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支部队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向现代化、正规化的宏伟历程。
第55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成立的"陕南偏师",而第63师则源于1938年成立的新四军第4支队。这两支部队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国后的岁月里,两支部队都经历了多次改编和调整,但始终保持着光荣传统和战斗精神。
1955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第55师和第63师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标志着两支部队向现代化、正规化军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这一时期,两支部队都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官兵的文化水平和军事素质。
1960年代,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第55师和第63师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和准备。第55师在西北地区进行了高原作战和沙漠行军等特种训练,而第63师则在东部沿海地区加强了登陆作战和防空作战的训练。这些训练不仅提高了两支部队的实战能力,也为他们在各自防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执行任务奠定了基础。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虽然第55师和第63师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但他们都为战争的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第55师派出了医疗队支援前线,而第63师则参与了后方的物资运输工作。这次经历让两支部队认识到,现代战争不仅需要强大的战斗力,还需要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进入19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第55师和第63师也开始了新的转型。两支部队都加强了现代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同时也注重提高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在这一时期,两支部队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鼓励官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199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改革。第55师和第63师虽然规模有所缩减,但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两支部队都引入了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和信息化作战系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现代化水平。
在这一时期,两支部队也开始参与国际维和行动。1992年,第55师派出一支工兵分队参加了联合国柬埔寨维和行动。这是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标志着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第63师则在1999年派出医疗队参加了东帝汶维和行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援助。
进入21世纪,第55师和第63师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第55师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力量,多次参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任务。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55师迅速派出救援队伍,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第63师则在东部沿海地区多次参与台风救援行动,展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
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在这次改革中,第55师和第63师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两支部队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指挥体系更加扁平化,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两支部队也加强了联合作战训练,提高了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近年来,第55师和第63师都积极参与"实战化"训练。他们采用先进的模拟系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对抗演习,不断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两支部队还定期组织长距离机动演练,检验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在科技强军的背景下,第55师和第63师都注重培养新型人才。两支部队都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岗位,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两支部队也加强了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军事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55师和第63师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一支农村游击队发展成为现代化正规军的艰辛历程。两支部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