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轮作养地,根瘤固氮增肥力,适时中耕除草害**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田野上,农业生产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可能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土地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结晶。在现代的农业种植过程中,我们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就拿大豆种植来说吧。曾经,大豆是我国广泛种植且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它富含蛋白质,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畜牧业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近年来,我们发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似乎遇到了一些瓶颈。很多农民朋友反映,大豆种植过程中,土壤肥力下降得厉害,病虫害也越来越多,杂草更是肆意生长,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显示,在连续多年种植大豆的同一块土地上,土壤中的氮含量平均每年会下降约10% - 15%。氮元素可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要素,就像我们人类需要氧气一样,没有足够的氮,大豆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而且,由于长期单一的种植模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减少,有害微生物相对增多,这就导致了病虫害的滋生。杂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一块未进行有效除草管理的大豆田,杂草的生长速度是大豆生长速度的2 - 3倍,杂草会与大豆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使得大豆能够获取到的资源大大减少。
二、分析问题
(一)轮作养地的重要性
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轮作这种古老的种植方式了。轮作,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就像我们人一样,不能总是吃一种食物,土地也需要“换换口味”。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深知轮作的妙处。在古代的农耕文化中,有“谷田必须岁易”的说法,这就是在强调轮作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研究也为轮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大豆是一种对氮需求较高的作物,而其他作物如玉米、小麦等对磷、钾等元素的需求较多。如果长期种植大豆,土壤中的氮不断被消耗,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土壤肥力必然下降。而通过轮作,比如大豆和玉米轮作,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土壤中多余的磷、钾等元素,同时它自身还会分泌一些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当大豆再次种植在这块土地上时,就能够利用之前玉米种植所留下的一些有利条件,而且大豆自身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又能为土壤补充氮元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根瘤固氮的奥秘
说到大豆,就不得不提到它根部的根瘤。这小小的根瘤可是有着大作用呢。大豆根瘤菌与大豆是一种共生关系。当大豆种子发芽后,土壤中的根瘤菌就会被吸引到大豆根毛附近,然后侵入根毛细胞,在根细胞内形成根瘤。
据研究,一棵健康生长的大豆植株,其根瘤数量可以达到数百个。这些根瘤就像是一个个微小的“氮肥工厂”。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氨态氮。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的,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被生物直接利用,但是根瘤菌却拥有这种特殊的能力。它通过自身含有的固氮酶,将氮气分解为氮原子,然后再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氨态氮。据估算,一亩大豆田在生长季节,通过根瘤固氮可以为土壤补充大约5 - 10公斤的氮素,这相当于给土地施了半袋到一袋的氮肥。这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中耕除草的必要性
仅仅依靠轮作和根瘤固氮是不够的。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杂草的危害不容小觑。杂草就像一群不速之客,它们抢夺着大豆生长所必需的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直观地感受杂草的危害。在一块管理良好的大豆田里,大豆植株生长健壮,叶片翠绿,结荚饱满。而在旁边一块杂草丛生的大豆田里,大豆植株明显矮小,叶片发黄,结荚数量少且瘪瘪的。这是因为杂草与大豆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从水分方面来说,据测定,在同一块土地上,如果杂草和大豆同时生长,杂草会消耗掉约60% - 70%的土壤水分,留给大豆的水分就所剩无几了。在养分方面,杂草对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吸收能力也很强。狗尾草对氮的吸收量是同等条件下大豆的1.5倍左右。而且杂草还会影响大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容易引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中耕除草就是解决杂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中耕不僅可以除去杂草,还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中耕还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在炎热的夏季,中耕后的土壤表面温度相对较低,能够避免大豆根系因高温而受损;在干旱的季节,中耕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
三、解决问题
(一)科学轮作体系的建立
为了改善大豆种植的现状,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轮作体系。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土壤肥沃,大豆和玉米的轮作是比较常见的模式。玉米的生长期较长,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而大豆的根瘤固氮正好可以为玉米后续的种植提供一定的氮素补充。在华北地区,大豆和小麦的轮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小麦收获后种植大豆,大豆收获后再种植小麦,这样交替进行,既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又维持了土壤的肥力。
而且,轮作的周期也需要合理安排。一般来说,大豆和玉米轮作的周期以2 - 3年为宜。这样可以充分保证两种作物都能从轮作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在轮作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绿肥作物,如苜蓿等。苜蓿也是一种富含根瘤菌的作物,它的固氮能力很强,而且其残体还田后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二)保护和促进根瘤固氮
要充分发挥大豆根瘤固氮的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促进根瘤的形成和发育。在播种前,可以对大豆种子进行处理。采用根瘤菌拌种的方法。将根瘤菌剂与大豆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这样在大豆播种后,种子周围就有足够的根瘤菌,有利于根瘤的快速形成。据试验,经过根瘤菌拌种的大豆,根瘤形成的时间比未拌种的提前了3 - 5天,根瘤数量也增加了20% - 30%。
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虽然大豆有根瘤固氮的能力,但在生长初期,土壤中还是需要一定的氮素供应的。施肥量要适中,不能过量施用氮肥。因为过量的氮肥会抑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一般来说,在大豆苗期,可以适量施用一些磷、钾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为根瘤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到了大豆的生长中后期,根瘤固氮能力增强,就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另外,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根瘤菌的活性。大豆适宜在微酸性的土壤环境中生长,pH值一般在6.0 - 7.0之间。如果土壤过酸或过碱,就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对于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石灰来提高土壤的pH值;对于碱性土壤,可以施用硫磺粉等酸性物质来降低土壤的pH值。
(三)有效的中耕除草策略
针对杂草的危害,我们要制定有效的中耕除草策略。在杂草防治方面,可以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农业防治方面,除了轮作之外,还可以采用间作套种的方式。在大豆田里间作一些高秆作物,如高粱等。高粱的生长高度较高,可以遮挡一部分阳光,抑制杂草的生长。高粱的根系比较发达,也会与杂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物理防治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人工除草,虽然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但是在小面积的大豆田中,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还可以使用除草机械进行除草。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专门用于大豆田除草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提高除草的效率。
化学防治则是指使用除草剂。但是,在使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对大豆造成伤害。要选择对环境友好、残留期短的除草剂。精喹禾灵这种除草剂,它对大豆田中的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大豆的安全性较高。
在中耕方面,要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状况来确定中耕的深度和时间。在大豆苗期,中耕深度可以浅一些,一般在3 - 5厘米左右,主要是为了疏松表土,除去杂草幼苗。到了大豆的生长中后期,中耕深度可以适当加深到5 - 10厘米,这样可以更好地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生长。
大豆种植要想取得好的产量和品质,轮作养地、根瘤固氮和适时中耕除草是三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环节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施,这样才能让大豆在土地上茁壮成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中老年朋友们看到自己辛勤劳作的土地上再次充满希望,收获满满的成果。就像过去那些丰收的年景一样,大豆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那是对土地尊重、对科学种植方法遵循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