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究竟有多难?《戏剧新生活》聚焦追光灯背后真实的他们

传媒柯南 2021-01-18 21:24:15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活跃在各大剧场却不被大众所熟知,他们“声台形表”俱佳却匹配不到对等的资源,他们隐秘而伟大,他们就是“无名戏剧人”。

近些年,戏剧人的职业性还是个小众话题,他们不像电视剧、电影演员有机会通过大量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将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直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那么这群“无名戏剧人”的真实现状又是怎样的?爱奇艺上周六播出的“无名”戏剧人生活生产真人秀《戏剧新生活》为大家揭晓了答案。

探讨戏剧人的真实生存现状

实现对戏剧人的现实关照

《戏剧新生活》开篇,黄磊便来了一段“致敬教父的自白”,并向大家发问:“戏剧人赚不到钱却屹立在笔直的追光灯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戏剧究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这些灵魂发问试图揭开“戏剧”的真相,或许戏剧人的生活并没有舞台上那般光鲜,但戏剧确实能让我们看到些许光亮,以纾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作为《戏剧新生活》的“发展委员会主任”,黄磊除了想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感受外,还希望将戏剧与综艺结合,借此打造一个崭新的“试验场”。观众最期待的,便是将戏剧舞台搬上综艺节目,能否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于是我们在首期节目中,看到七位无名戏剧人——刘晓晔、修睿、吴彼、赵晓苏、刘晓邑、丁一滕、刘添祺围坐在一起,效仿电影《十二公民》,对“现实中单纯靠戏剧能不能赚到钱?”的疑问做出了一番深入探讨。

在过度娱乐化的真人秀下,能够看到节目嘉宾在镜头下“掏心掏肺”地自我剖白,似乎显得尤为珍贵。

赵晓苏:“如果戏剧能赚钱,我还去演戏干嘛?”

吴彼:“要看是能活着还是赚大钱,如果只是因为活着,过去对兴趣培养所花费的钱,我从小练戏受到的苦又是凭什么?”

丁一滕:“可以赚到钱,但我还没赚到钱。”

戏剧人的这番自白,戏谑又真实。能否靠艺术赚钱,始终是现实中每位戏剧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几位戏剧人中颇有“名气”的刘晓晔在节目中自曝“存款只有2万元”,刘添祺甚至直言:“我不想当戏剧人”。我们不难发现,戏剧人的“生存焦虑”总是与他们的职业如影随形。

原来,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活得艰难。虽然单纯靠戏剧赚钱道阻且长,可这七位“无名”戏剧人依旧怀抱热爱,对戏剧的未来充满希望。

节目播出后,《戏剧新生活》引发了诸多高热度话题讨论,让更多人关注到戏剧人群体。这档节目的市场差异化,在于将戏剧人的“切肤之痛”摆在台面上来进行“解剖”,从而进一步拆解行业发展困境。比如,戏剧人的生活困境,戏剧人出圈的被动性等。

就拿戏剧人赵晓苏来说,他近两年开始活跃在荧幕上拍起了电视剧,不是为了转型、也不是为了流量,他只想通过这种方式继续维持自己的戏剧梦想。

可以说,《戏剧新生活》为那些对戏剧行业充满好奇的观众,打开了真实的窗口。首期节目播出后有网友感慨:“向戏剧人致敬”、“体会到了戏剧人的不易”……

戏剧搬上荧幕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戏剧新生活》打造「线上LIVE剧院」概念

在大众的认知中,戏剧属于小众的文艺狂欢。且在文艺青年中存在着一条所谓的“鄙视链”,看演唱会的看不起看电影的,看音乐会的看不起看演唱会的,戏剧更被认为是“小众的艺术”。但戏剧真的曲高和寡吗?

研究报告表明,29岁以下看戏剧的人占比81%,远超演唱会和音乐节71%的占比,当下年轻人拥有最前沿的消费观。实际上,戏剧之所以给大众留下“小众”的刻板印象,与演出形式和传播方式有很大关联。

一方面,戏剧不像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形式能通过影院、电视、移动终端实现便捷观看;另外一方面,戏剧有一定的欣赏门槛,演出时间、城市地域、欣赏水平等因素与受众不匹配等。而《戏剧新生活》将戏剧搬上荧幕的高能操作,无疑给了戏剧行业一个崭新的线上“打开方式”。

《戏剧新生活》打造出的“线上LIVE剧院”概念,打破了线下看戏剧一票难求的现状,更改变了现场座位差异等观看痛点,让观众能够360度无死角实现浸入式观感,以便更细节化地观察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

另外,“线上LIVE剧院”的形式并非只是换了一种媒介形式观看戏剧,节目设置了生活经营和作品审核环节,呈现戏剧人的生活和创作压力,对于这些幕后故事的呈现,观众有一种与演员共同完成话剧的深度参与感。

初来节目组,大多数戏剧人对生产生活表示担忧,能否习惯集体生活、能否适应真人秀二十四小时跟拍,成了戏剧人们共同的困扰。修睿在第一期节目中吐槽:“时刻被观察,所有生活琐事都要亲力亲为”;

年轻戏剧人刘添祺首期便被推上剧本创作的位置,压力山大,当他当得知要在国乐剧院的大舞台上演出时紧张到吐。

这些戏剧人在艺术创作中产生的矛盾以及上场前的真实表现被合理“放大”,让观众有一种走进演员和角色背后的真实感。

除了概念的升级,节目中观众需要购票来支持他们喜爱的戏剧。无论是从概念打造还是环节设置,《戏剧新生活》都在积极探索着戏剧与综艺结合的更多可能。

从小众到大众,填补行业题材空缺

爱奇艺前瞻布局拓展多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戏剧新生活》虽定位为“生活生产真人秀”,但实际上却没有太多“秀”的成分,节目更多地记录了戏剧人真实的生活、生产状态,这种真实不做作博得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好感。

与此同时,《戏剧新生活》还不仅仅局限于舞台本身,节目最大的突破点在于撕开一个切口,放眼整个生产生活过程,挖掘戏剧表演更本质的东西,让人们感受到戏剧人对生活和作品的热爱。

节目中,七位戏剧人需要在两天内排出一部话剧,只有得到“艺术委员会主任”赖声川的盖章认可才能登上舞台,进而获得节目里生活生产的日常费用。

首期节目,七位戏剧人共同演绎了《养鸡场的故事》,他们发挥各自所长,但在第一次考核中并未能获得赖声川的认可。为了让这部作品完成度更高,他们反复打磨剧本,为整场戏加上了此前缺失的“肚子”。演出结束后,作品得到了何炅的高度评价:“感觉不可思议,虽然短却回味无穷。”

观剧后选择打赏给“小兰”的一位女观众认为,《养鸡场的故事》无论对小朋友还是家长都有一定启发:“对家长来说,不要把小朋友管得太严厉了,还是要让小朋友有释放天性的机会”。

从台前到幕后,《戏剧新生活》让观众看到了戏剧人对舞台的敬畏,对生活和创作的热爱,在很多细节中实现了对观众的价值思考引导。当镜头捕捉到话剧人细致入微的情绪和对艺术创作的“较真”时,不需要任何说教,观众在弹幕里的赞叹与感慨,已经说明了一切。

或许戏剧的小众只是表象,当它从线下走向线上,我们会发现,这种艺术形式原本就自带实力光环。而透过《戏剧新生活》,戏剧人也实现了群体价值的证明。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聚光灯下表现欲极强的戏剧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反差极大;原来戏剧人凑在一起,不止有“戏剧观”电光火石的对撞,更多的是戏剧精神的传递。

《养鸡场的故事》的选题也映射了节目的价值观——“这档综艺节目里就有一群叫做小兰的小鸡,他们在严肃的娱乐生态里做出尝试。而今天节目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一个喜闻乐见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态度,有戏剧精神。”

节目播出后,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有人说,每个戏剧人都是小兰,想要去看看大海,在综艺中寻找他们的“诗与远方”;也有人说,梦想永远能打动每个人,大海里不止有波浪,每一个走出乡村的人都是小兰……

纵观整期节目,《戏剧新生活》通过对戏剧题材的挖掘满足了垂直圈层的文化娱乐诉求,而作为节目播出平台的爱奇艺也完成了对新赛道边界的开拓。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爱奇艺在艺术跨界创作上的敬畏之心,以及在垂直细分领域的进取意识。无疑,《戏剧新生活》在普通大众与高雅艺术之间搭建起了一条绿色通道。

正如爱奇艺节目开发中心安可工作室制片人,《戏剧新生活》制片人谭娜所言:“《戏剧新生活》的创作初心,正是扶持青年戏剧的发展,通过一种大众娱乐的方式,让戏剧走进大家的眼帘。”

最后,小编要为《戏剧新生活》的播出资讯划个重点——每周六晚20:00播出,爱奇艺VIP会员抢先看,次日20:00转免。热爱戏剧的小伙伴,速来围观!

0 阅读:601
传媒柯南

传媒柯南

最一手的娱乐资讯,最新鲜的影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