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定会对袁绍常挂在嘴边的“我家四世三公”记忆犹新,他频繁以此自诩,令人印象深刻。“四世三公”的威势何其大,从董卓的反应便可见一斑。董卓欲废立皇帝,于朝堂宣布,袁绍率先反对。面对董卓逼迫,袁绍毫不退让,终至拔剑相向,双方形势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结果如何?袁绍被董卓的侍卫包围,无法对董卓下手,而董卓也因袁绍家“四世三公”的背景有所顾忌,未敢轻举妄动,最终袁绍竟安然离宫。由此可见,“四世三公”并非虚名,实则极为显赫,确实令人赞叹不已。然而少有人晓,袁家在五代前仅为普通士族,勉强算地方豪强。其家族飞黄腾达,成就四世三公之辉煌,全赖袁绍高祖父袁安之力。【恪尽职守,声名远扬】汝南袁氏长期仅为地方普通豪族,其地位大致相当于萧何家族在沛县时的状况,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袁氏一族中,官职最高者乃袁安之祖父袁良,于西汉汉平帝时出任太子舍人一职。袁良本有晋升机会,但因王莽之乱失业。待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袁良仅能就任县令一职。对于这个结果,袁良深感不满。自觉无望后,他全心投入培养晚辈,期盼有朝一日他们能入仕为官,为家族增添荣耀。袁安非袁良晚辈中最聪慧者,却最为刻苦。他读书至废寝忘食,除去饮食睡眠,皆以读书为伴。且善提问,时有难题连祖父袁良亦难以解答。
袁安学业初有所获,依祖父安排,参加朝考,获功曹之职。自此,他边工作历练,边持续求学,不断提升自我。功曹乃萧何昔日在秦所任之职,负责助县令理琐事、管 吏员。此职颇为繁杂,可用“麻烦”二字概括,尽是琐碎之事需操劳,然论及奖赏却常被忽视。此人在县里似乎颇有地位,然而置于官场之中,却完全微不足道,根本算不上什么重要角色。据此来看,袁安的官场前程显得极为黯淡,晋升机会渺茫。
但袁安原则性强且品德高尚,曾有一次,他接获任务,需代县令前往知州衙门递送信件。离别之际,知州衙门从事请袁安带信给县令,遭袁安拒绝。他认为此乃私事,功曹不应涉足,需公私分明,以免朝廷受损。这位上司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赞扬袁安尽忠职守,足以树立为各州县官员的楷模。袁安行事向来严谨,他认为朝廷法度不可违,作为官吏应秉公执法,事事依规而行。他对人律己皆如此,故而有了“袁安困雪”的典故。
袁安因此获得洛阳令的举荐,被任命为孝廉,并随后开始担任县令一职。尽管出身限制,袁安仕途止于县令,他长期辗转各地任职。欲晋升,仅凭努力与品行不足,需契机。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这个机会。【楚王谋逆,袁安崭露头角】汉明帝时,有报称楚王刘英私结英豪,图谋不轨,此事震惊朝野,成为一时之重大事件。当前观之,楚王谋逆案与明之“胡惟庸案”“蓝玉案”相仿,皆属无中生有,且波及范围极广。
楚王刘英,光武帝刘秀庶子,身为贵胄却具豪侠气概,常闯荡江湖,广交侠士。同时,他热衷黄老之学及祭祀祈祷,府中豢养众多方士。此人会谋反?若他有丝毫野心,也应致力于“正事”。然而,观察刘英,他不过是个闲散的王爷,毫无作为。然而,竟有人指控他密谋反叛。尽管这些指控荒谬至极,汉明帝仍不敢轻视,因他对诸位兄弟皆心存疑虑。于是,汉明帝决定彻查此事。时值未有三省六部之制,朝中遇事常指派大臣专责。明帝问询谁愿担此重任时,大臣们却相互推脱,无人愿主动承担。
这些人均是老练之辈,皆知此事牵涉众多。无论谁接手,必将得罪大批人士,面临重压,甚至或被皇帝舍弃。大臣们为求自保,皆不愿卷入其中。此事总得有人担当,袁安当时在洛阳城内名声显赫,故有人建议由他负责。众大臣听后,一致表示赞同。于是,东汉朝堂上演了一出荒诞之景:只见一位县令竟受命去审判一位位高权重的诸侯王。众人皆避之事,实则蕴藏机遇。若他人畏缩不前,而你独力完成,领导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袁安成功地将此事妥善处理,确保了局势的平稳,展现了其稳重与能干,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袁安行事严遵朝纲,公正无私,无懈可击。他不仅惩处楚王刘英,还严控波及范围,并替部分人寻得理由,恳请汉明帝从宽处理。汉明帝与朝臣对此结果皆感满意。汉明帝的唯一目标是楚王刘英,对于其他人的处置,他并未过多在意。其他大臣中,多人与受牵连者有关联,部分大臣甚至自身亦受波及。袁安如此处置,使得这些大臣自然对袁安心生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袁安并非古板守旧之辈,他能审时度势,善于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他深知皇帝欲借此削弱诸侯,刘英获赦无望。即便袁安称刘英遭诬陷,最终刘英仍会被治罪,汉明帝会另派人处理。故他只能对刘英依法惩处。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们的最终命运完全掌握在袁安的手中,由他来决定。袁安为减杀戮,仅严惩刘英及其亲信,余者能释则释,能从轻则从轻。此举彰显了他既有严厉手段,又怀慈悲之心。
袁安因妥善处理此事声名大噪,大臣们为还人情纷纷请升其官。他由此步入朝堂,仕途顺畅,最终晋升司徒,跻身三公之列。然而,这并非终点,因为还有一场更为艰巨的挑战正等待着他去面对和克服。【位列三公,更大的挑战等着袁安】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汉章帝登基。因汉章帝年幼,朝政由窦太后掌控。她重用亲族,致使窦氏外戚迅速崛起,成为朝堂上的主要势力。部分大臣选择与窦氏勾结,然而袁安却坚决站在窦太后的对立面,展现出他不同的立场与抉择。
袁安之所以能任司徒,全因窦太后提拔。窦太后欲通过提拔新贵重臣掌控朝堂,因自家子弟多纨绔,难当大任,故需有能之臣助她一展抱负。她万万没想到,此举竟是自食其果,亲手扶持起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让自己陷入了困境。随后,袁安带领一群反抗窦太后的大臣,处处与之抗衡。窦太后虽怒不可遏,却对袁安无可奈何,他行事滴水不漏,无从寻得弹劾之由。岂能因袁安未沐浴便上朝,或在争执中唾液溅及窦太后颜面,便轻易治其罪呢?
窦太后所提之事,袁安多极力反对,且据理力争。虽窦氏外戚势强,但袁安一方亦不弱,多朝廷重臣,有家族势力支持,窦太后亦不敢轻易动之。若真触怒这些人背后的所有势力,窦氏外戚终将难以安然无恙。袁安的存在确保了东汉江山未易主。汉和帝登基后,既重用士族,又秘密掌控兵权,以稳固统治。窦太后的心思全放在了袁安身上,以至于对汉和帝那些细微的举动完全没有留意到。
公元前92年,袁安逝世,朝中上下深感哀悼。正当窦太后自信能掌控大局之际,汉和帝出其不意,一举铲除了窦氏外戚势力。袁安虽逝,其为汉朝之功泽被后世,开启了袁家“四世三公”之传奇。因袁安,袁家由地方豪族晋升为顶级世家。至袁绍时,汝南袁氏已成闻名遐迩的顶级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