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道歉:13岁女儿参与“开盒”,个人信息安全遭质疑

爱分享的鱼大大 2025-03-18 23:42:10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名孕妇对张元英行程的评论。

她的一句“头等舱睡觉较为舒适呢”,居然被粉丝误解为是对偶像的污蔑,接下来就遭到了人肉搜索。

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被曝光之后,孕妇甚至还收到了“诅咒畸形儿”的私信轰炸。

而谢广军的女儿被指参与其中,并通过社交平台晒出父亲的百度高管在职证明,炫耀其月薪22万元,最终因收货地址截图泄露身份。

这场风波的戏剧性在于,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在瞬间倒置。

未成年人以“守护偶像”之名成为加害者,又因信息反噬沦为受害者。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那个涉事女孩,从2024年开始,经常参与“开盒”这种行为。她轻松地,就做到了,而且其熟练程度,比同龄人强很多。甚至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她竟然还公开说“不怕国内报警”。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清楚地表明,饭圈文化里“以暴制暴”的逻辑已经严重变样了——侵犯隐私,竟然慢慢变成了粉丝表达忠诚的一种方式。

百度安全负责人陈洋的声明,将公众视线引向了更为危险的领域:境外Telegram群组里,存在着大量的“社工库”,而且只需几元钱,甚至无需花钱就能够查询到他人的身份证号、户籍地址等核心隐私。这些数据大多源自历史上的泄露事件,随后被黑客整合起来,变成了“开盒”的弹药库。调查显示,随机测试的普通用户信息都能够很轻易地被获取到,这验证了隐私黑产的猖獗程度。

这种产业链的成熟程度令人心惊。2023年B站通报的一起“人肉开盒”案件中40余名涉案者通过境外平台组织行动,对UP主实施电话骚扰、恶意举报,甚至寄送腐蚀性化学品。

参与者多为未成年人,他们将“开盒”视作网络游戏,利用虚拟账号以及加密支付来逃避监管。当隐私窃取变得比点外卖更加便捷的时候,普通人的数字生存已然如履薄冰。

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处七年之刑,不过在现实当中,“开盒”案件常常陷入困境。谢广军之女,因为未满14岁,或许能够免于承担刑事责任,仅仅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这样的处理方式,实在难以平息公众对于“特权庇护”的质疑。而且更严峻的是,受害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着三重障碍:

匿名施暴:境外平台,虚拟账号,代理服务器构成技术屏障,而且追踪成本极为高昂;实际上这就如同蒙上了一层迷雾,让人难以看清真相,即便想要追查,也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方向。

证据湮灭:施暴者销号换马甲,聊天记录加密传输,受害者难以及时取证;

跨境执法:Telegram的服务器位于海外,其资金是通过加密货币来进行流转的,如此一来,追责的链条就出现了断裂。

百度坚决声称数据并非内部泄露,不过其声明所蕴含的潜在意思却更加让人感到不安——即便企业严格地守护着数据安全,依然不能够阻挡第三方对泄露信息进行滥用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将两个深层次的矛盾给暴露了出来:

数据治理的割裂性:企业匿名化处理自身数据,却对历史泄露形成的“社工库”无能为力;

技术伦理的失衡:加密通讯、匿名社交等技术本为保护隐私,却被反向利用为施暴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其实是公众信任这一危机。当高管家属能够较为轻易地获取他人隐私的时候,普通用户难免会生出怀疑;掌握着大量数据的互联网巨头,究竟是否真的能够守住安全的底线呢?这种疑虑,正在一步一步地动摇数字社会的根基。

这场风波最能刺痛人心的,不是“高管之女”这样的身份标签,而是那句“没能教会她尊重隐私”的道歉。而且当技术让隐私变得轻而易举就能获取的时候,人性的贪婪与傲慢,正在逐步地撕碎文明社会的契约。

如果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开盒者”,这样今天的纵容,终将让所有人付出代价。

唯有让法律长出锋利的牙齿,平台扛起沉甸甸的责任,社会重拾深深的敬畏,这样才能在那片数字荒野之中,守住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参考资料:

南方都市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18A09IC800

澎湃新闻: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18A0827X00

经济观察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17A08NM600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的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