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子慧
跟随“行走黄河”采访团在济南采访时,一种奇妙的“声音”始终萦绕在我耳畔——那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声响,而是新技术破土而出时特有的频率。机器人关节转动的精密震颤、新能源车间机械臂划破空气的清脆、脑机接口捕捉神经信号的微电流嗡鸣,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正迸发出济南新质生产力破茧的脆响。

原以为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实验阶段,没想到在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公司,我亲眼见证了“行者泰山R2”用略带机械感的嗓音和人们自如交流。这个能后空翻、会山地行走的“山东小伙”,其关节里藏着11年技术攻坚的50多项核心专利。
去年,优宝特仅用两个月就研发出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今年又迭代出搭载大模型的第二代“行者泰山”,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拥有更聪明的“大脑”,在人机交互、视觉感知等方面都更先进。
政府的股权投资、市场资本的注入,让技术突破有了更快的落地速度。“电网巡检,智慧农业,户外搜救以及科研教学领域都有应用。”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电网巡检中,机器人单次充电负载10公斤时,每天可自主巡逻20公里,能替代80%的人工巡检工作。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优宝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2024年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赛的多足仿生机器人赛道上,优宝特获竞速赛第一名。

走进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我对脑机接口的认知还停留在科幻电影层面,而眼前的一幕彻底颠覆了想象:研究人员头戴脑电采集帽,无需言语或动作,身后的无人机群便随“意念”腾空而起,翻转穿梭;外骨骼设备辅助残障者迈步,屏幕上的光标随着思维跳动拼出文字......这一切都依托于脑机接口这条“无形高速公路”。
“它打破了传统交互的生理限制,让思想直接转化为行动。”脑机接口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解释简洁却震撼。这项技术不仅为残障群体重建行动与沟通能力提供了新可能,更在医疗、人机交互等领域埋下变革的种子。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团队正在探索的“双向脑机接口”——未来,技术或许不仅能“读脑”,还能通过神经反馈“写脑”,为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在黄河北岸的比亚迪济南基地总装车间,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从项目签约到首车下线仅11个月,从一期投产到二期开建不足两年——这惊人的“济南速度”背后,是起步区创新土地供应模式、压缩审批时限的全力护航,是2.6万名产业工人的日夜奋战,更是智能化生产的强力支撑——AI质检、数字溯源、柔性生产线,让传统制造焕发新生。

在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传统流水线上密集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AI机器视觉检测、AGV物流小车和全自动柔性生产线。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汽车制造的范式。
随着比亚迪的扎根,配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半导体芯片、动力电池、智能车零部件……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黄河北岸成型。
在济南,从机器人实验室到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从智能工厂到产业链集群,处处涌动着创新的“声浪”。这些声音,是企业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是这座城市用政策精准赋能的回响,更是这座城市拥抱未来的铿锵足音。
当技术突破的频率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相信我们听见的,不仅是七十二泉的叮咚,更是创新要素奔涌的轰响。不仅是当下的奋进,更是未来生长的无限可能——在黄河之畔,一个以创新为引擎的“智造济南”,正拔节向上,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