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夏朝为何弃守河南却死守山西?
考古显示:夏桀并不昏庸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率领大军击败了夏桀,终结了夏朝的统治,开启了商朝的新纪元。
这场历史性的战役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战略阶段:第一阶段是商汤对外围方国的扫荡,第二阶段则是对夏军主力的歼灭,即著名的鸣条之战。
在夏后氏创造的二里头文明雄踞河南伊洛平原的时候,商部落还只是生活在河北易水流域的一个弱小部族。
商部落的首领冥曾被夏朝的少康任命为水正,带领全族人治理水患。
到了商汤继位时,商族已经发展得非常迅速,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今天的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一带,逐渐逼近了夏王朝的中原腹地。
与此同时,夏朝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支撑夏朝统治秩序的夷夏联盟再次破裂,有缗氏与夏后氏爆发了内战。
最终,有缗氏被灭,夏朝的代价是“九夷之师不起”,即生活在东方的夷族部落不再听从夏桀的调遣。
这使得夏朝失去了最具实力的勤王之师。
在伊尹的精心谋划下,商汤首先发兵灭掉了葛、韦、顾、昆吾等忠于夏朝的方国,扫清了进入中原腹地的障碍。
接下来,商汤面临的对手便是夏后氏的直属军队。
令人意外的是,商汤的主力尚未西进,夏朝便主动放弃了经营了数百年的伊洛平原。
考古发现显示,二里头遗址从一期到四期的发展并未遭遇外来文化的中断。
直到邻近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兴建时,二里头的贵族墓地和手工业作坊仍在正常营建,丝毫没有末世王朝都城在遭遇战争时的破败景象。
这表明,商部落对夏朝都城的占领几乎是“和平解放”,商汤所期待的大决战并未如期而至。
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决定夏商两个王朝兴替的军事大决战,没有发生在夏王朝的都城附近,反而被转移到了500里外的晋南鸣条。
《史记》记载:“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鸣条战地,在安邑西”。
更耐人寻味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晋南鸣条山南侧2.5公里处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址中,发现了“回”型壕沟防御工事,这与鸣条之战的历史记载相吻合。
这表明,夏桀并没有在二里头一带阻击商汤,而是有意识地进行了战略转移,意图在晋南与商军决战。
在夏朝的版图中,以伊洛平原为中心的豫西和以中条山为纽带的晋南一直是夏王朝的统治腹地。
这两个地方分别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考古显示,与二里头时代相同、关系密切的诸考古学文化中,唯有东下冯类型与二里头文化共始终,东下冯类型的消失与二里头文化几乎同时,也为二里冈文化(早商文化)所替代。
晋南和豫西这两块区域也是文献记载中的夏人活动区域。
与富饶的伊洛平原相比,晋南的土地相对贫瘠。
东下冯遗址的总面积不过25万平方米,远不及二里头遗址375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
在三代时期,王朝腹地的军事防御主要依靠外围的军事堡垒或嫡系诸侯方国。
例如,商周牧野之战中,纣王的军事防线设在了陪都朝歌以南的牧和野。
而夏朝的东部防线,则是豫东的韦、顾、昆吾三国。
考古发现也证实,无论是商朝的殷墟还是夏朝的二里头遗址,都只有宫城而无外城。
在商汤灭掉韦、顾、昆吾之后,二里头到商汤的亳都之间已经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夏朝已无险可守。
在这种情况下,夏桀选择放弃伊洛平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晋南中条山南麓的深山峡谷中发现了一处商代城池,即后来的垣曲商城。
经碳十四测定,垣曲商城的修建年代略晚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而后者正是考古工作者判定夏商分界的主要节点。
这意味着,位于晋南的垣曲商城是在夏朝灭亡后修建的。
那么,新兴的商朝为何要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一座城池呢?
根据矿源探测显示,伊洛平原是贫矿区,代表当时最高生产力的青铜战略资源主要来自中条山铜。
因此,无论是二里头遗址还是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它们铸造青铜器和兵器的手工业作坊都离不开中条山铜矿资源的支持。
夏桀逃亡的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和后来新建的垣曲商城(今山西运城垣曲县),都位于中条山山脉北麓,二者距离很近,这显然不是巧合。
这说明,夏桀弃守河南选择在晋南据守,除了想利用晋南天然的地形优势抵挡商汤大军外,还有控制战略资源以图东山再起的用意。
事实上,中条山脉的阻隔确实给商汤灭夏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原本应该自东向西进攻的商军,在史书中呈现出奇怪的进军路线:“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升道渡河,自西翦西邑”,“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鸣条之战前,商军的进军路线不仅需要渡过黄河,经历地势高低的变化,而且不得不千里绕道西线,再由西向东进攻。
但夏桀没有料到的是,原本负责拱卫夏朝西部防线的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在伊尹的串联下弃夏投商,使得商汤大军可以从有莘国渡河,自西向东直插夏桀所在的安邑(夏县)。
正如孔安国所言:“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
这也是《孙子》所说“昔殷之兴也,伊挚(伊尹)在夏”的原因所在。
鸣条之战夏朝大败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夏军的不堪一击,而是有莘国的突然背叛,使得夏桀原本构筑的一面环水、两面环山的防御体系被商汤从内部攻破。
尽管史书描绘下的夏桀以残暴、荒淫著称,但从固守中条山这一构想来看,夏桀并不昏庸。
他选择在晋南据守,不仅是因为地理上的天然屏障,更是为了控制宝贵的铜矿资源,为未来的反击做准备。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夏桀的精心布局最终未能挽救夏朝的命运,商汤的崛起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夏桀的选择和失败,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在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战略决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夏桀虽然在某些方面展现了明智的一面,但最终仍难逃败局。
这不仅是夏桀个人的悲剧,也是夏朝时代的终结。
商汤的胜利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商朝的兴起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帝王的战略智慧,还能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
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的智慧和努力。
夏桀和商汤的故事,不仅仅是两个王朝的更迭,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
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