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治疗高血压,西医用降压药就行了,为何中医还要分型?

点点健见 2025-02-23 13:04:36

同样是治疗高血压,西医用降压药就行了,为何中医还要分型?这就是中医和西医治疗疾病的不同理论体系与治疗理念的根本区别——西医直接降压为目标,而中医是以病因治疗为目标。

一、理论根基不同:整体观 vs 局部观

1、【西医视角】——聚焦血压数值与病理机制(对病治疗)西医将高血压视为“血管压力异常”,病因包括遗传、血管硬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紊乱等。降压药(如ACEI、CCB等)直接针对生理靶点,通过扩张血管、减少血容量等快速降低血压数值,强调标准化治疗。

2、【中医视角】——整体失衡的个体化表现(对因治疗)中医认为高血压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与肝、肾、脾等脏腑的阴阳失衡密切相关。例如:肝阳上亢: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因肝火过旺;痰湿壅盛:肥胖头重、苔腻脉滑,因脾虚生湿;阴虚阳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因肾阴不足。分型治疗旨在纠正个体内在的失衡状态,而非单纯降压。

二、治疗目标差异:指标控制 vs 体质调理

1、【西医】——以血压达标为核心通过药物快速控制血压数值,预防心脑肾并发症,但可能忽略患者体质差异导致的药物反应(如部分患者服利尿剂后乏力加重)。

2、【中医】——改善体质与症状并重分型治疗不仅降压,更注重消除头晕、失眠、便秘等伴随症状。例如:肝阳上亢型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痰湿中阻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利湿;气血两虚型用归脾汤补益气血。通过调整体质,减少血压波动的内在诱因。

三、副作用管理与长期效果

【西医】:部分患者需长期服药,可能出现干咳(ACEI)、水肿(CCB)、心率过缓等副作用,还有是产生耐药性,这说明西药在治疗的同时,会以另一种方式同时损害着身体。

【中医】:分型用药可减少“一刀切”治疗的副作用。例如阴虚患者误用温燥药可能加重病情,而辨证后选择滋阴药物更安全。中医治疗看似治疗脏腑、平衡阴阳,实侧在补养身体,说明中医治疗时不但不再损害身体而是在调养身体。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可减少西药剂量和副作用并提高生活质量。

四、典型案例说明

病例A(肝阳上亢):患者血压160/100mmHg,伴头痛、口苦、便秘。西医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降至140/90mmHg,但头痛未缓解。中医加用天麻钩藤饮,1周后头痛消失,血压稳定。

病例B(痰湿中阻):患者血压150/95mmHg,体型肥胖,嗜睡乏力。西医利尿剂降压效果不佳,中医辨证后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生活方式调整,2月后体重下降5kg,血压降至130/85mmHg。

五、现代医学对中医分型的认可

研究显示,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存在关联:肝阳上亢型:多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有关;痰湿型:常伴随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阴虚阳亢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相关。这为分型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提示中西医结合更精准,中医治疗更彻底!

六、结语:

西医的“降压”与中医的“调体”各具优势。分型治疗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智慧,适合追求整体调理、改善症状或西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西药降压+中药改善症状减轻副作用+病后调理)已成为趋势,最终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可持续的、防复发的健康管理方案。

0 阅读:105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4
2025-02-23 15:47

好历害的.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