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勾搭张学良、被戴笠霸占的“电影皇后”胡蝶,晚年怎样了?

历史详说官 2025-02-21 12:27:07

胡蝶被誉为中国的“电影皇后”,这个名号并不是谁封的,而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就好像姜文《一步之遥》里的“花国总统大选”。

1933年,上海一家名为《明星日报》的报纸,发起了一场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在这次评选中,胡蝶、阮玲玉和陈玉梅三人得票遥遥领先,最终,胡蝶以21334票拔得头筹,陈玉梅和阮玲玉分别为10020票和7290票。此后,胡蝶又先后获得了“力士香皂电影明星竞选”和“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竞选”的冠军。从此,“电影皇后”之名载入影史。胡蝶的很多电影,比如《火烧红莲寺》、《狂流》、《姊妹花》等都是名噪一时的佳作,但如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但是,关于胡蝶和戴笠的故事,却是一直被人们牢记。两人的故事最早出自何人之口呢?此人正是前国军陆军中将、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沈醉晚年著有《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其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戴胡二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沈醉的说法是,戴笠见到胡蝶后,便有了占有之心,“因为胡蝶很有一套笼络男人的手段”。当时胡蝶已有丈夫,名叫潘有声,也是一个电影演员。但潘有声“很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在得知妻子被戴笠霸占的情况下,“决定宁可牺牲老婆,而利用这个机会来发一笔横财”,因为他知道,他如果不这样,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手枪打几个窟窿。而戴笠也非常照顾潘有声,给他一个战时货物运输局专员的职务,潘有声于是靠着做走私生意,大发了一笔横财。沈醉还说,抗战胜利后,戴笠曾准备叫胡蝶和潘有声离婚,结果事情还未办妥,戴笠就撞死在了岱山,潘有声这才带着胡蝶去了香港,逃出戴笠的阴影。不光是沈醉持这种说法,军统另一元老文强也有过类似的说法,美国学者魏斐德曾为戴笠写过传记《间谍王》,其中也称胡蝶是“这个特务头子的情妇”。因此,戴笠和胡蝶的故事一度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后来,有学者对沈醉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沈醉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的戴笠和《沈醉日记》中的戴笠在形象上有很大的差别。《沈醉日记》中,沈醉记录了很多同僚私德欠缺的故事,却唯独没有写过戴笠;而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沈醉却大书特书戴笠和胡蝶的故事。

学者认为,《沈醉日记》出版于建国前,《我所知道的戴笠》出版于建国后,这是沈醉态度前后不一的关键。翻看沈醉1963年的日记,人们会发现这样一段话:“去年一年稿费收入大大超过我的薪金,孩子所想的自行车、收音机都有了。”而《我说知道的戴笠》一书,正是出版于1963年。沈醉是不是为了赚取稿费,才大肆渲染戴笠和胡蝶的故事,乃至编造二人的绯闻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在沈醉的回忆中,确实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硬伤。比如沈醉说戴笠把胡蝶软禁在了重庆,但那段时间,胡蝶长期和家人待在一起,期间还曾离开重庆,到广西一带拍摄电影《建国之路》,并未被软禁。胡蝶晚年写《胡蝶回忆录》,曾对沈醉的说法做过回应:“关于在重庆的这一段生活,也有许多传闻,而且以讹传讹,成了有确凿之据的事实。现我已年近八十,心如止水,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世人素来喜欢听一些官员和女明星的传闻,这一点由来已久,胡蝶这个“电影皇后”就是众多受害者之一。九一八之后,胡蝶到北平演出,在根本没有见到张学良的情况下,就被各种报纸造谣说她和张学良欢歌共舞。广西大学马君武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打油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其中“赵四”就是赵一荻,“朱五”就是朱湄筠,“翩翩蝴蝶”就是胡蝶。

胡蝶当时就对此事进行了辟谣,但外界仍炒作不止,把她塑造成所谓的“红颜祸水”。胡蝶晚年在回忆录中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该结束这段莫须有的公案了吧?”胡蝶晚年在回忆录中说,她已经心如止水,对这些事不想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事实上,胡蝶确实做到了这一点。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胡蝶问询悲愤不已,将这一点称为“蝶耻日”。此后,日本人曾邀请她拍摄《胡蝶游东京》,胡蝶以自己已经息影,而且有了身孕,无法再现银幕为由,严正拒绝。在重庆期间,胡蝶不畏艰险,参加了爱国电影《建国之路》的拍摄。相比蓄须明志的梅兰芳,胡蝶毫不逊色,但世人偏偏不爱此说,唯独喜欢听她的不堪绯闻。

0 阅读:18
历史详说官

历史详说官

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