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黑名单迎新成员,“扶弟魔”风光不再。
“田园女”崛起成新潮流,女权话题引热议。
新兴势力“田园女”崛起,婚姻观念悄然变化。
为什么“扶弟魔”已经是过去式了?“田园女”又是什么势力?
本文内容有真实信息来源,赘述在文末
中国“扶弟魔”与其说中国的扶弟魔是扶弟魔,倒不如说是弟弟的第二个妈。
以至于出现了一句话叫做,娶妻不娶扶弟魔,嫁人不嫁妈宝男,虽然是和妈宝男并排的,但是这个可怕的程度那可是丝毫不差,如果说妻子的弟弟是个正常人那就谢天谢地了。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如果妻子是个扶弟魔,她会想尽办法把丈夫的资源和财产都转移给弟弟,只要她还在,丈夫还劝不动她那就是永无止境的。
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家庭粘度很高,在2002年,有一起特别让人震惊的杀人案,有个父亲,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和女婿都给杀了。
原因就是因为女儿不愿意出钱给弟弟娶媳妇,这可真是个悲剧,典型的“扶弟魔”现象,都是因为家里太宠儿子,不把女儿当回事儿,这个父亲的做法太极端了,真是让人痛心。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虽然说很快,但是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受到的教育是有限度的,对于男女平等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偏差,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还停留在旧社会的思想。
亲情维系并不只是靠着一方无止境的付出,而是多方面互相关照和付出的过程,不可能只进不出,那就太极端了,满满的都是隐患,谁都不敢确定什么时候出问题。
而随着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接受了教育,男女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男女平等的思想一直在深入新一代人的内心,哪怕有个别觉得唯我独尊的,那也只是个例。
社会少不了男性,也少不了女性,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思想,阴阳调和讲究平衡,这个思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很多人就是轴,或者说在蒙骗自己,不愿意相信,早晚都要吃到恶果。
在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下,女儿往往被当成家里的“外人”,大家总觉得养女儿就像是帮别人养的,那种“从夫居”的老规矩,让女性就像是在婚姻市场上被买卖的“商品”。
嫁女儿、娶媳妇,儿子才是家里的“真宝贝”,爸妈经常跟儿子家住一起,感情和经济都绑得紧紧的,女儿对家里的贡献,最后都变成了对弟弟的补贴。
这种观念下,牺牲女儿来帮儿子的“代内剥削”一直都有,特别是现在,农村彩礼价码越来越高,很多农村家庭都靠嫁女儿收来的聘礼,来给儿子娶媳妇,这真的让人挺难受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女性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无论是教育、工作,女性的地位都在不断提升。
女儿通过努力学习、选择职业、创业以及婚姻等方式,成功地超越了儿子,成为了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情况不算少。
可就是因为女性地位在提升,社会资源也在向女性倾斜,新的问题出现了。
“田园女”粉墨登场“田园女”或者“田园女权”这个词儿,现在有两种意思,广义的就是那些不按男的想的来的女性,狭义的就特指那种自己有一套“双标”的女性。
但现在这个词儿已经被当成标签了,谁都能打,不只是那种“双标”女性,就连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甚至传统点的女性都会被叫成“田园女权”。
就像有一次,有个女权者用了恩格斯的名言,但忘了说是谁说的,结果就被那些不懂真相的男权主义者说成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伪女权”。
这些人要求男女平等的享受权利但是要男性去承担义务和责任,只为追求女性的收益最大化,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行业从业性别比重。
国防、矿产、电力、建筑、化工等等工作环境差、工作风险高的行业很少能够看见女性,哪怕有,大多数也是行政岗位,女权们会闭口不谈这回事,妥妥的双标。
而苏联时期为什么没有女权活动?很简单,因为战后苏联男性数量少,非常少,女性真的要顶起半边天,真的要下矿工作的,这是什么地狱笑话。
还有一个欧美的女权者,自己决定实际上扮成男性来体验一番,好彻底的为自己争取好处,结果她在经历了一天男性工作之后就累的大骂,宁愿在家里做家务也不愿意说什么男女平等了。
而我国的田园女群体,基本上特征就是,出身普通,能力普通,心高气傲,自己只能嫁给优秀的男性,看都不会看一眼普通人。
而且在他们的婚姻观念里,自己“貌美如花”,男方“赚钱养家”,不仅要能赚钱,还要有上进心(以后能赚钱),必须顾家(钱都给我花),留出自己的空间(我的钱自己花),时刻把自己的利益放第一位。
归根结底,大多数田园女都来自家境不算差的家庭,起码不穷,受到过高等教育,而且因为是女性不需要被父母“望子成龙”,能够在被溺爱中长大。
从小就觉得家庭里的人围着自己转,那么长大了也一样,慢慢的就连是非都分不清楚了,她们只关注女性的权益,忘了曾经为了女性权益付出的牺牲。
现在的田园女们就是在透支以后女性的幸福,正所谓“前人砍树后人被砸”,现在闹得越厉害,未来女性的风评就有多差。
结语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付出哪里来的回报?最好的婚姻是双方扶持,彼此有共同的价值观,一起携手走过世间。
对于田园女,只能说请一定不要降低择偶标准,一定可以等来自己的“世界首富”还有“迪拜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