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到东北扩军,成绩单很漂亮,却把国民党带到沟里

小芬爱娱乐 2024-11-16 11:41:13

1948年,东北这片土地正上演一场国共间的终极较量,双方调动了各自最精锐的力量进行正面对决。在这片充满危机的土地上,陈诚作为国民党的重要将领,带着蒋介石的殷切期望奔赴东北,试图扭转战局。

然而,虽然陈诚的扩军行动在表面上交出了一份“很漂亮”的成绩单,但实际上,他的这些举措却在无意间把国民党一步步带进了沟里。如何扩军,如何退出,如何接盘?一连串看似高深的操作背后,往往掩藏着一场场令人叹为观止的闹剧。

扩军成绩看似光鲜

陈诚一到东北,拿出了一副“大刀阔斧”的架势,急忙张罗起了扩军备战的行动。东北的局势不容乐观,国民党的力量被分割在沈阳、锦州、长春三个孤立的据点。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陈诚奉命大力扩军,力图在最短时间内集结足够的力量,重新掌控东北的局势。

扩军,这看起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毕竟国民党要想在辽沈战役中取得胜利,兵力是首要条件。

在陈诚的主导下,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增加了不少兵力。从数据上看,1948年东北的国民党军包括了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再加上一些地方保安部队,总计约55万人。

仅仅从这些数字来看,似乎是“兵多将广”,颇具威势。但是,国民党军队扩充的数量虽然上去了,但质量却远远不如人意。缺乏训练的新兵被匆匆拉上战场,指挥系统混乱,彼此之间协调困难。这样看似强大的队伍,最终却成了国民党在东北陷入泥潭的关键原因。

东北战场的局势越来越糟糕,陈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扭转局势。他渐渐地也失去了对这片土地的信心,再加上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决定“病退”。为了能让自己体面地离开,他甚至拉来了“皇家御医”戚寿南来给自己诊治。

戚御医空运到沈阳,给陈诚看完病之后,蒋介石的日记里还特别提到,陈诚的病非常严重,必须完全休息两周,所有公务由罗卓英主持。蒋介石甚至没提到需要吃药,只是让他“好好休息,喝点热水”。

这个“病退”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陈诚早已意识到,东北的局面他根本无力掌控。战场上,东野的攻势如潮水般推进,而自己手中的兵力不仅没有任何优势,反而被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地,互相之间毫无支援能力。

陈诚意识到,继续留在东北只能是“死撑”,而且最后的失败恐怕会将责任全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于是,他决心“明智地”退出。

为了顺利离开,他还特意找了自己的夫人谭祥出面。谭祥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凭借着这个身份,她在蒋夫人面前软磨硬泡,最终说服了蒋介石让陈诚返回南京。为了不至于把摊子完全扔在地上,陈诚还借助卫立煌夫人韩权华之手,为自己找了一个接盘侠——卫立煌。

接盘者卫立煌与战局恶化

1948年1月17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由他接替陈诚掌管东北战局。与此同时,在秦皇岛设立了冀热辽边区指挥所,范汉杰任指挥所主任。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很精,他希望通过冀热辽指挥所,让范汉杰在东北和华北之间调度兵力,实现对卫立煌的“牵制”,避免卫立煌独断专行。而另一方面,蒋介石还希望能借助傅作义的重兵力量,为东北战场提供一定的支援。

卫立煌的上任,并没有给东北战场带来转机,反而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局势雪上加霜。在面对东野部队的猛烈攻势时,卫立煌的策略是“以静制动”,也就是不主动出击,避免与解放军正面交锋。然而,这种战术在东北战场上却显得极为被动。

几个月内,东野部队逐步攻占了锦州、新立屯、黑山等地,沈阳与锦州之间的联系彻底被切断。

蒋介石对此极为焦虑,他对东北战场的战略指导只有一个——打通沈锦铁路,以此保持沈阳与华北地区的联系。

然而,卫立煌却始终按兵不动,他在北平与傅作义商议两战区的协防问题,迟迟不愿出兵救援。这种消极的态度引发了蒋介石的不满,但即便如此,卫立煌依旧故我,坚持自己的防守策略。

辽沈战役的全面崩溃

随着东野部队的持续推进,东北国民党军的防线迅速崩溃。1948年10月,东野正式发起了辽沈战役,这场战役成为了决定东北命运的关键。

锦州作为东北的“咽喉”要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蒋介石曾经派出廖耀湘率领第九兵团增援锦州,但卫立煌却坚持认为出兵风险太大,最终廖耀湘的兵团只得在彰武一带徘徊,无法有效支援锦州。

最终,锦州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仅仅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便宣告失守,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联系彻底被切断。从这一刻起,沈阳和长春成为了孤立无援的“孤岛”,东北国民党军的命运基本已经被决定。

卫立煌虽有心力挽狂澜,但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他手中的筹码实在是太少。沈阳、长春相继失守,东北的国民党军被逐步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区域内,最终全军覆没。辽沈战役的失败,不仅标志着国民党在东北的彻底溃败,也为国共两党之间的最终决战奠定了基础。

0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