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难坏了金圣叹,临刑前终于对上下联

楚风文史 2025-01-23 04:27: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清朝时期,有一个和尚突然出了一道上联:“半夜二更半”,这道谜题难倒了许多人,连金圣叹也束手无策。

金圣叹,作为一位才子,素以解谜和对对子出名,可这次却卡在了这道看似简单的上联上。

你可能会想,这个谜到底有多难,连金圣叹都解决不了?更让人好奇的是,临刑前,金圣叹终于给出了下联,究竟是什么灵感让他突破了困境?

和尚的对联让才子栽了跟头

金圣叹这个人,在清朝初年的文人圈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金圣叹博学多才,对从《水浒传》到《西厢记》,从《左传》到杜甫的诗,都有精彩的评点,让无数读书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的文学眼光独到,常常能发前人所未发,让人耳目一新。这样一个文学大家,竟然在一个小和尚面前栽了跟头。

这事说来也怪。一天金圣叹心血来潮,想挑战一下自己,评点一下向来被视为深奥晦涩的佛经。

谁知这一去,竟碰上了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儿。那和尚话不多,直接给金圣叹出了个对联难题:"半夜二更半",要他对出下联,才准他评点佛经。

这五个看似普通的字,却如千斤重担压在金圣叹心头。要对出工整且寓意相当的下联,谈何容易!

这位狡猾的和尚,给出的题目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二更半"指的是夜里十二点,时间点明确到不能再明确。

要在这个基础上对出下联,不仅要字数、结构和题目匹配,更要在内容上与之遥相呼应,这可不是一般文人能轻易做到的。

金圣叹平生第一次在文字游戏上吃了瘪,一筹莫展,满腹狐疑。他暗暗佩服,这和尚的文学功力,只怕不在自己之下。

金圣叹自幼好学,广读经史子集,文采飞扬,对联更是信手拈来。

但面对这个貌似简单实则无比刁钻的题目,他竟然束手无策,无从下笔。这个向来对答如流的才子,头一次在文字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不过金圣叹也是个倔脾气,越是困难的题目,越要激起他的斗志。这个对联,不对出个水落石出,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

金圣叹为一个对联伤透脑筋的时候,苏州城里正在上演一出民不聊生的悲剧。

当时吴县新来的县令,在百姓眼中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恶官。他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做尽了伤天害理的勾当。

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生怕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但金圣叹这个心直口快的读书人,看不下去了。

他慷慨激昂,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读书人,直奔文庙,在孔子像前痛诉县令的劣迹。他们写下长长的状纸,将县令的所作所为,事无巨细地列了出来。

更让人惊讶的是,金圣叹还点名江苏巡抚朱国治,指出他包庇不法官员,形成官官相护、尸位素餐的局面。

这种行为,无异于蹚了朱国治的龙池,踢到了庙堂上那些道貌岸然官员的铁板。

朱国治岂能容忍有人当面揭他的短?他气急败坏,马上派人去捉拿提笔写检举信的金圣叹等人。

巧的是金圣叹当天并不在场,侥幸逃过一劫。但朱国治岂是善罢甘休的人?非要将金圣叹这个造反的主谋捉拿归案,方为快事。

他见时机未到,便秘而不宣,等到顺治帝驾崩,文庙改为灵堂后,便借机告到朝廷,说金圣叹等人在文庙聚众闹事,不仅扰乱治安,更是大逆不道,侮辱先帝。

如此重罪,足以让提笔写文章的人偿命。在官场浸淫多年的朱国治,深谙用重罪名压人的伎俩。

一旦给文人扣上个莫须有的罪名,不死也得脱层皮。朝廷听信朱国治一面之词,不做细究,便判了金圣叹等人死罪。

据史书记载,仅凌迟处死的就有十八人,另有几人被绞死。在朝廷眼中,敢于直言不讳,揭露官员罪行的人,就是不安分的刺头,非杀不可。

金圣叹身陷囹圄,面对不公的命运,心中万般不平。但让人意外的是,即便在这生死关头,他脑中所想的,竟是那位和尚给他出的对联。

世间难得的是这份洒脱,在生死一线间,还惦记着文字游戏。这种"生题死对"的勇气和执着,不正是金圣叹特立独行的个性写照吗?

执迷不悟到生命最后一刻

行刑前的最后时刻,金圣叹灵光一现。"中秋八月中",这五个字一下子蹦出来,与"半夜二更半"天衣无缝地对上了。

仔细琢磨,"八月十五"是中秋,与"二更半"指十二点这一时间点异曲同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寓意相通,堪称完美的对仗。

更令人叹服的是,这个对联还带着几分机锋。"半夜二更半"是夜晚时分,而"中秋八月中"则是良辰佳节。

将晦暗与光明,生死与重生的意象巧妙融合,给人无限遐想。这样的对联,不仅字字珠玑,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思。

若非身处绝境,如何激发如此惊人的灵感?金圣叹用生命完成了这副惊世骇俗的对联,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佳话。

金圣叹痴迷诗词文赋,却从未忘记关怀百姓疾苦。

他明知道官场凶险,刀光剑影,仍愿为黎民百姓仗义执言,这是何等的勇气?最后时刻还在全神贯注地对那副难倒无数文人骚客的对联,这又是何等的悲壮?

在金圣叹身上,读书人的风骨、文人的才情以及侠士的胆识,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半仙半侠的文人魂

金圣叹身为读书人,本该与世无争,专心研究诗词歌赋之道,在文人圈里称王称霸。

但他却有一副要管天下事的热血心肠,无法对世道不公视而不见。这种痴儒侠义的个性,在当时的官场,无异于文人的自我毁灭。

他想一手持文,一手持剑,左右逢源,结果却是四面楚歌,被现实啃噬得体无完肤。

要是没有这场人生悲剧,以他的文学才华,没准真能在佛经注疏上,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评点来。

可惜天不遂人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金圣叹不忍独善其身。入世的理想主义,与遁世的文人情怀,在他身上交织碰撞,上演了一出悲壮的人生大戏。

金圣叹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永不过时的悲歌,成为清代文坛上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传奇人物。

《——【·结语·】——》

金圣叹的故事告诉我们,文人和官场有时就是水火不容。

他用生命为百姓发声,临死还在想着对联,这种执着劲儿,让人既佩服又心疼。

这个"生题死对"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了文人圈里的一段佳话。可要说这对联对得值不值,恐怕也只有金圣叹自己知道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清史稿》

0 阅读:67
楚风文史

楚风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