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都在问,自己1992年之前在国企上班的那些年头,到底算不算进养老金里?这里明确告诉大家:只要符合条件,这些工龄不仅能算数,还能让你每月多领钱!不过具体怎么回事?咱们得把门道说清楚。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我国1992年开始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之前很多国企老职工其实没交过社保。但国家有政策:只要你是国企正式职工,1992年之前的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帮你"补记"缴费记录,还能额外算一笔过渡性养老金。以北京为例,有30年工龄的国企退休职工,其中10年视同缴费的话,过渡性养老金能多领1000多元/月,这可不是小数目!这钱怎么来的?其实相当于国家把当年国企承担的养老责任,折算成现在的真金白银补给你。

首先是单位性质,必须是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有些朋友当年在"大集体"企业工作,或者干的是临时工、季节工,这些情况就享受不到政策。比如老李1985年在纺织厂当临时搬运工,哪怕干了5年,这期间工龄也不能算。
其次是档案材料,必须保存着当年的招工表、工资调整表、年度考核表等原始记录。去年山东有位老师傅,就因档案里缺了1985年的工资表,硬生生少了3年视同工龄,每月少拿400多块养老金,实在可惜。

这里教大家个窍门:如果发现档案材料不全,赶紧找原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开证明。比如沈阳某机械厂的老职工,去年靠着厂里补开的岗位证明,愣是追回了7年工龄认定。
这里特别提醒:档案材料千万别自己保管!曾经有退休人员把档案放在家里,结果被孩子当废纸卖了,退休时少了8年工龄认定,肠子都悔青了。正确的做法是,退休前半年就带着身份证去当地档案馆查缺补漏。
现在很多地方开通了便民服务,像上海就搞了"视同工龄线上预审",手机上传材料就能初审。还有武汉的刘阿姨,去年在市民服务中心的档案柜里翻出了自己1978年的转正通知书,直接多算了2年工龄,每月多领200多块。

最后说说这笔钱怎么算。过渡性养老金可不是简单按最低标准算,而是参考你退休前的岗位工资,普遍按130%-140%的系数计算。举个例子:老张92年前在国企当了10年车间主任,这10年工龄不仅能按当年实际工资的135%计算,还能跟着每年养老金上调一起涨。
比起现在按60%基数缴费的灵活就业人员,相当于白捡了个大便宜。更划算的是,这钱是从你退休当月就开始发,像重庆的王师傅,去年退休时补发了3年的过渡性养老金差额,一次性到账2万多。
当然,各地具体政策有差异。比如广东对1984年前的集体企业转制职工也有认定政策,而多数省份只认国企职工。打算退休的朋友,最好提前拨打12333热线,或者带着身份证去社保局窗口咨询。

有个实用建议:现在全国社保系统都联网了,可以试试在"掌上12333"APP里查自己的参保信息,很多地方已经能看到视同缴费年限的预审结果。记住,档案齐全的老国企职工,千万别让该拿的钱打了水漂!
信息源:
1、福建省人社厅:企业职工哪些工作年限可以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
2、江苏省人社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