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陆的心脏地带,一个庞然大物悄然崛起,它的名字叫麦洛维大坝。这座由中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巨型水利工程,长度达到了9.7公里,相当于三个三峡大坝的长度!
它不光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更是中国在非洲大陆上的一座丰碑。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如何在非洲炎热干旱的气候下,在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完成的?
苏丹,这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拥有18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是非洲第三大国。这片土地长期被贫穷和落后所困扰。
苏丹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北部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炎热干燥;南部则是热带草原气候,相对湿润。这种南北气候的很大差异,导致了严重的水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苏丹,尼罗河是生命之源。这条古老的河流从南向北流经苏丹,滋养了这片土地数千年。尼罗河的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苏丹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挑战。
在雨季,尼罗河常常泛滥成灾,而在旱季,河水又几近干涸。这种极端的水文条件,给苏丹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更雪上加霜的是,苏丹的工业基础极度薄弱,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在21世纪初期,用电竟然成为了富人的特权,普通民众只能在黑暗中度日。
首都喀土穆经常陷入停电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苏丹并非没有发展的潜力,尼罗河约1/3的流域位于苏丹境内,为水电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苏丹人民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萌生了修建大坝的想法。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驾驭尼罗河的力量,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电力和水资源。但囿于国力薄弱和技术落后,这个梦想一直难以实现。
直到2003年,机会终于来临。在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后,苏丹政府下定决心,要在麦洛维地区修建一座大坝,并通过国际招标将这个庞大的工程项目外包。
在激烈的竞标中,中国三峡集团脱颖而出,以约6.5亿美元的合同金额赢得了这个项目。这不光是当时中国在国外承建的最大水电工程项目,更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企业凭借在三峡大坝等国内重大水利工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赢得了苏丹政府的信任。
挑战才刚刚开始,麦洛维大坝的工程量之大,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大坝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9.7公里,是三峡大坝的3倍多。这意味着,工程师们需要在非洲的荒漠中,建造一座横跨近10公里的巨型水坝,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
更让人望而生畏的是麦洛维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这里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年平均气温高达40°C,夏季最高温度甚至可以飙升到50°C。在这样的酷热环境下进行施工,是对人员和设备的很大考验。工人们必须在烈日下工作,而设备也面临着过热和故障的风险。
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基础设施的落后也给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麦洛维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中国工程队不得不从零开始,修建道路、搭建营地、铺设电力和通信线路,为大坝的建设创造基本条件。这些前期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面对种种困难,中国工程师们迎难而上,凭借智慧和勇气一一克服。其中最棘手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干旱气候导致的混凝土易开裂问题。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混凝土极易产生裂缝,这对大坝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此,工程师们采取了局部加强和及时填补等措施,同时还开发了特殊的混凝土配方,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确保了大坝的质量和安全。
那时初到此地的工人们不得不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酷热、沙尘暴、蚊虫叮咬,以及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都给工程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但中国工人们顽强的克服了这些困难。
到当年年底,施工现场的工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3000人,其中包括大量本地雇员。中国企业不光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技术转移。
工程进展迅速,到2006年时,整个项目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随着工程的深入,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但中国工程师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思维,成功克服了这些障碍。
最终建成的麦洛维大坝,高67米,总长度超过10公里,堪称一座横亘在尼罗河上的巨龙。
大坝安装了10个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25万千瓦,能够满足苏丹大部分地区的用电需求。这个很大的水库不光可以调节尼罗河的水量,还能够在旱季为下游地区提供稳定的水源,极大地改善了苏丹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麦洛维大坝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它的灌溉区域绵延400多公里,覆盖了100多万亩土地,直接受益人群超过300万。这意味着,数十万农民家庭从此摆脱了对天气的依赖,可以进行稳定的农业生产。在一个农业仍然是经济支柱的国家,这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4月正式启用后,苏丹全国的电力供应立即增加了200%。
这背后是数百万家庭第一次用上了稳定的电力,工业和民用电价降低了25%,农业用电更是降低了30%。这不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苏丹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都喀土穆不再频繁停电,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稳定的电力供应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推动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廉价的电力也为苏丹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为国家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可能。
麦洛维大坝的成功,不光为苏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该项目荣获境外工程鲁班奖,并入选援非八大重点工程,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典范之作。
中国在苏丹的水利工程并不止步于麦洛维大坝。2008年,中国又承接了罗塞雷斯大坝的扩建工程。2010年5月,中国还在苏丹开工建设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这是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水电站和灌溉系统。
回顾麦洛维大坝的建设历程就会发现,这个项目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座水坝本身。它是中国基建实力的集中展示,是中非合作的典范,更是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坚定支持。
麦洛维大坝的成功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中国工程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逾越的障碍,最终建成了这座世界最长的大坝。
麦洛维大坝项目是中非合作的典范,中国不是简单地提供资金或技术,而是全方位参与到项目中,从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营,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种深度参与的模式,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培养了大批当地技术人才,为苏丹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赢得了苏丹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麦洛维大坝的建设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的坚定支持。中国并没有因为苏丹的落后和贫穷而望而却步,相反,正是看到了苏丹的发展潜力和人民的需求,中国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艰巨的工程中。
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赢得了苏丹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也增进了中苏两国的友谊,这个项目成为中非合作共赢的典范,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了借鉴。
麦洛维大坝的成功,为中国在非洲的其他水利项目铺平了道路。罗塞雷斯大坝的扩建和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的建设,都是在麦洛维大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成果。
这表明,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是持续的、全面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援助。中国正在通过这些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完善的水利系统,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麦洛维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工程队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建立鱼道保护鱼类迁徙,实施植被恢复计划等。在后续的项目中,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评估被列为重要考虑因素,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
苏丹也十分认可中国人修建的大坝,甚至在2019年2月1日,苏丹中央银行正式发行100苏丹镑新纸币。新纸币上面,麦洛维大坝、罗塞雷斯大坝、上阿特巴拉大坝被成为了最显眼的背景图。
参考资料:
三峡集团承建的3个项目荣列“中阿友好地标”——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2022-12-16 14:33
中方承建工程成苏丹新纸笔背景图 承载期盼更代表未来——中国江苏网2019-02-12 08:13
我国国内的电价都没有降低百分之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