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双方既有合作的潜力,又常常因立场的差异而产生摩擦。这一次,欧盟派遣了一支代表团来北京,专门就价格问题和中方展开了谈判。
欧盟的态度发生了一点变化,好像他们不想再继续硬碰硬,但同时,又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那种对抗性。
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在公开场合曾经强调,欧盟可不想和中国打“贸易战”,看上去很温和,大家都知道“贸易战”对谁都不好,尤其是对全球经济。大使的这番话一出,不少人松了口气,觉得双方可能有了和解的空间。问题是,光是嘴巴上说说,行动却没那么迅速跟进。表态和行动之间有点差距,尽管欧盟口头上说不想打“贸易战”,实际操作上,他们对中方的一些举措和反应,显得并不那么真诚。欧盟不顾中方反对,依然发起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个动作一出,整个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欧盟嘴上说着要避免贸易冲突,但实际行动却和他们的说辞背道而驰。虽然有过几轮中欧的磋商和沟通,但都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0月底,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这个决定一出来,立马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反应。中方不认同、也不接受这个决定,立即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诉讼,欧盟的做法明显不符合公平贸易的原则,这场“补贴大战”看来是要愈演愈烈。面对欧盟的这一系列动作,中方也没坐视不管,纷纷采取了反制措施。应业界呼声,中方决定对从欧盟进口的白兰地、猪肉、乳制品等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你欧盟加税,我中国也得反击。
欧盟对中方的反制反应却相当激烈,表示“我们接受不了!”这话听着有点意思。你欧盟先给我们“上税”,现在我方也反击一下,你却说“接受不了”?要不说是“先下手为强”,这回轮到中方了。欧盟的做法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加税来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打击欧盟的其他产业。欧盟表面上希望中国能“大度”一点,不要对他们反击,但这显然是一种不现实的期待。欧盟的态度变化也和美国的贸易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欧盟的举动更多是为了配合美国,特别是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特朗普可是大力推行对华围堵政策,欧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美国的“帮手”。随着拜登的任期临近结束,特朗普可能会再次上台,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调整对欧洲商品的关税政策,这无疑让欧盟感到压力山大。我们不甘示弱,正式宣布对欧盟进口的白兰地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一举动一出,法国直接炸了锅。毕竟,白兰地可是法国的“国民饮品”,要是被加上关税,法国的酒商可要头疼了。欧盟两个月前就已经认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行为,现在中方采取相应措施,也不算出奇。
我们希望欧方能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摒弃狭隘的思维,放眼长远。双方应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推动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在某些个别问题上“纠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