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人嗦了30年的10道川味,没吃过算啥子本地人

风烟食录 2025-02-17 09:20:44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成都,乃天府之国首府,巴蜀文化之核心承载地,其历史源远流长,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仿若一部活态的史书,承载着千年的岁月沉淀与烟火人间。

追溯上古,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为古蜀先民繁衍生息之沃土。蚕丛、鱼凫开国,彼时农耕初兴,已孕育饮食之萌芽。至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水利既成,旱涝从人,农业蓬勃发展,米粮满仓,为美食孕育提供丰饶根基。《华阳国志》有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此般天府盛景,食材多样,奠定饮食多元之基。

成都饮食文化首推川菜,川菜以 “尚滋味”“好辛香”著称。味型丰富,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之美誉。诸如宫保鸡丁,相传为晚清丁宝桢所创,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甜酸适口,尽显川菜调味精妙。

麻婆豆腐亦是经典,陈麻婆以家常豆腐佐以花椒、辣椒烹制,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要诀,令人口舌生津,风靡市井。更有鱼香肉丝,咸、甜、酸、辣、鲜、香兼备,姜、蒜、葱香浓郁,热菜冷吃皆妙,“鱼香”之味,饶有风味,其名来源亦有典故,尽显川菜智慧。

小吃,更是成都饮食一绝。龙抄手,皮薄馅大,汤汁鲜美;钟水饺,微甜带咸、味美可口;担担面,面条细薄筋道,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挑担售卖,走街串巷,亲民便捷。锦里、宽窄巷子,夜幕降临,灯火辉煌,小吃摊香气四溢,游人穿梭其间,品味舌尖上的成都,仿若置身古蜀繁华夜市,感受往昔烟火蒸腾。

成都饮食,不仅果腹,更是文化传承。它承载蜀地千年历史、民俗风情,从宫廷盛宴至市井烟火,从文人雅趣到百姓日常,一桌一筷间,尽是成都的豪迈与温婉,岁月悠悠,其味不散,吸引八方食客,沉醉不知归路,续写下饮食文化的灿烂篇章。作为成都人,连成都的“十大名菜”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1:宫保鸡丁。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代。关于它的诞生,有几种说法广为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宫保鸡丁起源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和贵州菜中的胡辣子鸡丁,后被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改良发扬。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尤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还偏好辣味。

他在山东为官时曾命家厨改良鲁菜“酱爆鸡丁”为辣炒,后在四川总督任上时,将这道菜推广开来,创制了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的美味佳肴。这道菜原本是丁家的私房菜,后来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宫保鸡丁。

另一种说法则称,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时,由一名民间厨师创制了这道菜。丁宝桢因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其“太子太保”,而“宫保”正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为了纪念他,这道美味的菜肴就被命名为“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选用鸡肉为主料,佐以花生米、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其特点鲜明,令人回味无穷。首先,红而不辣,辣椒经过烹饪后,辣味变得温和,呈现出诱人的红色色泽,但并不会过于辛辣。

其次,辣而不猛,虽然加入了辣椒,但宫保鸡丁的辣味并不强烈,适合大多数人食用。再者,香辣味浓,辣椒与鸡肉、花生等食材的香气相互融合,使得宫保鸡丁的香辣味十分浓郁。最后,肉质滑脆,鸡肉经过烹饪后,口感滑嫩而不柴,与花生米的香脆口感相得益彰。鸡肉的鲜嫩与花生的香脆相结合,入口鲜辣,微甜的口感又增添了不少风味,让人欲罢不能。

2:回锅肉。它起源于古代四川地区的祭祀活动。古时,四川人在每月的初一或十五会举行祭祀,使用猪等动物作为祭品。祭祀后,这些肉往往会变得冷硬,人们便将其回锅重新烹饪,加入蒜苗或红椒爆炒,使其恢复美味。

久而久之,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回锅肉。另一种说法则与明末的陈光明将军有关,相传他在征战中为了解决军粮短缺问题,想出了将瘦猪肉切片炒制的方法,这道菜后来被称为“陈光明肉片”,并演变成了回锅肉。不过,这些说法虽各有千秋,但无疑都增添了回锅肉的历史韵味。

回锅肉的特点在于其色泽红亮、口感麻辣鲜香、肥而不腻。制作时,先将猪肉煮至断生,再切成薄片入锅煸炒,炒至肉片呈灯窝状,油脂被充分煸炒出来,再加入豆瓣酱、甜面酱等调料炒至上色,最后加入蒜苗等配菜炒至断生。

这样制作出来的回锅肉,肥肉部分变得透明,吃起来香而不腻,瘦肉部分则鲜嫩多汁,与麻辣鲜香的调料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仿佛能感受到四川的烟火气息和人文情怀。

3:麻婆豆腐。四川成都的经典菜肴,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成都北门外的“万福桥”旁,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餐馆里。这家餐馆的老板娘陈刘氏,因脸上有麻痕,被亲切地称为“陈麻婆”。

她厨艺高超,特别擅长制作豆腐菜肴。当时的客人常自带豆腐和牛肉,请陈麻婆代为加工。她将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等食材巧妙结合,烹制出一道色泽红亮、麻辣鲜香、口感滑嫩的豆腐菜肴。这道菜因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食客喜爱,逐渐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后简化为“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的特点可以用“麻、辣、烫、鲜、香、嫩、酥”来概括。豆腐质地嫩滑,入口即化,与麻辣浓郁的汤汁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花椒的麻与辣椒的辣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道菜独特的味觉体验。同时,豆腐出锅后温度持久,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热油锁住的温度。此外,麻婆豆腐的色泽红亮,蒜苗或葱花的点缀更增添了色彩与香气,使整道菜看起来诱人食欲。

4:夫妻肺片。据说,这道菜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成都的街头巷尾常有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这些小贩利用成本低廉的牛杂碎边角料,经过精加工、卤煮后切片,再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调料拌食,因其风味别致、价廉物美而深受拉黄包车、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爱。

到了20世纪30年代,郭朝华和张田政夫妇开始以制售凉拌肺片为业,他们精心挑选食材,用心制作,使得凉拌肺片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很快便打响了名气。因夫妻二人默契配合,这道菜便被命名为“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的主要食材包括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等,这些食材经过卤制后切片,再淋上由辣椒油、花椒面、酱油等调料调制的味汁,最后撒上油酥花生末和芝麻面。

成菜色泽红亮,质地软嫩,口味麻辣浓香,既有牛肉的鲜美,又有各种调料的丰富口感。品尝夫妻肺片,那麻辣鲜香的味道在舌尖上绽放,软糯爽滑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仿佛能够瞬间驱散寒冷,带来满满的温暖与满足。

5:蒜泥白肉。据史料记载,“白肉”这一菜品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已有相关记载。然而,那时的白肉并未与蒜泥结合,调味也相对简单。蒜泥白肉真正的诞生,是在清代至民国初期,四川地区的人们开始将煮熟的猪肉切片,佐以蒜泥、辣椒等调料食用,既开胃又解腻。

蒜泥白肉的特点在于其鲜香麻辣、肥而不腻的口感。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或坐臀肉,经过精心煮制后切片,再淋上由蒜泥、红油、酱油、香醋、糖、花椒粉等多种调料调制的味汁。

成菜色泽红亮,肉片晶莹剔透,蒜泥的浓烈香气与红油的麻辣爽口相互交融,再辅以酱汁的酸甜咸鲜,每一口都能感受到丰富的味觉层次。品尝蒜泥白肉时,那肥美的肉片在舌尖上轻轻化开,与蒜泥的辛辣、红油的麻辣完美结合,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能够瞬间唤醒味蕾,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6:樟茶鸭。起源于清代晚期的四川地区。它的诞生与清代名臣丁宝桢及其下属成都名厨黄晋临有着不解之缘。丁宝桢在四川任巡抚时,深知慈禧太后对美食的讲究,特意选派了黄晋临进宫为慈禧服务。

黄晋临利用宫廷中的熏鸭技术,结合四川本地的樟树叶和花茶叶,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熏鸭方法。这种鸭子外酥里嫩,色泽金黄,并带有樟木和茶叶的特殊香味,深受慈禧太后的喜爱。黄晋临告老还乡后,将这一技艺带回四川,樟茶鸭逐渐成为川菜中的经典之作。

樟茶鸭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仅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这道菜选用秋季上市的肥嫩公鸭,经过腌、熏、蒸、炸四道精细工序精心制作。

其中,以樟树叶和花茶叶烟熏鸭最为关键,樟树的特有香气与花茶的清香完美结合,赋予了樟茶鸭独特的韵味。成菜后,樟茶鸭色泽金红,皮酥肉嫩,香气扑鼻,入口后酒香、茶香、肉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食用时,配以荷叶软饼,更是风味尤佳。

7:盐煎肉。据传,盐煎肉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四川农村地区,最初是四川农民为了处理家猪宰杀后剩余的边角肉而创造的。他们将这些肉腌制后,用简单的佐料煎炒,再搭配家常蔬菜,形成了这道滋味鲜明的盐煎肉。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煎肉逐渐从乡村走向城市,成为川菜中的经典佳肴,广受食客喜爱。它不仅展现了川菜“重口味、讲火候”的特色,更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成为了中国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家常菜。

盐煎肉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风味特点。它选用五花肉或猪后腿肉为主料,经过腌制和煎炒,肉片外焦内嫩,散发出浓郁的肉香。在烹饪过程中,蒜苗、青椒等蔬菜的加入,为这道菜增添了辣中带鲜、油润不腻的口感。

尤其是蒜苗的辛香,与肉的香脆咸鲜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此外,盐煎肉的制作还讲究火候和咸味的平衡,使得成菜色泽红亮、味道醇厚,无论是酌酒还是配饭,都是绝佳的选择。

8:甜烧白。据说,甜烧白起源于清朝时期,四川军民为了纪念抗击外敌的英雄而创造了这道菜。白肉象征着白色的军旗,红糖则象征着鲜红的血液,糯米寓意着团结的力量。这样的组合不仅表达了对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也寄托了对和平与幸福的祈愿。在光绪年间的《成都通览》中,已有关于甜烧白的记载,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甜烧白的主要原料包括肥瘦适度的猪五花肉、红糖和糯米。制作时,将猪肉煮至半熟,加入豆沙,再覆盖上糯米和红糖,经过长时间的蒸煮,使得猪肉变得嫩滑,糯米香糯,红糖的甜味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这道菜看起来丰腴形美,色泽金黄诱人。

入口后,猪肉的肥美与糯米的香糯完美结合,红糖的甜味在口中缓缓化开,带来一种温暖而满足的感觉。肥而不腻,甜而不齁,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它不仅保留了传统川菜的风味,还融入了甜品的元素,使得这道菜独具特色。

对于四川人来说,甜烧白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和回忆。许多人小时候吃酒席,就是为了等着甜烧白上桌,它是很多人童年难以抹去的甜蜜回忆。

虽然甜烧白制作起来颇为费工夫,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四川人心中的地位。每当这道菜出现在餐桌上,总能引发一阵欢呼和期待。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品尝过甜烧白后,无不为其独特的风味所折服。

9:川味蹄花汤。据传,蹄花汤起源于民国年间,最早由一位姓易的婆婆在成都半边桥附近挑着担子叫卖。这位婆婆炖制的蹄花汤味道纯正、营养丰富,很快便在当地赢得了口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蹄花汤逐渐成为了成都风味名吃中的佼佼者,并衍生出了多种版本的制作方法。

蹄花汤的主要原料是猪蹄,搭配猪骨和各种草药精心熬制而成。其特点在于汤汁浓郁、猪蹄肉质鲜嫩,且草药香气扑鼻。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猪蹄中的胶原蛋白充分溶解于汤汁中,使得蹄花汤不仅口感醇厚,还具有滋补养颜、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品尝时,可以先喝一口浓郁的汤汁,感受那满满的胶原蛋白和草药的香气在口中交织;再咬一口软糯的猪蹄,肉质鲜嫩多汁,仿佛瞬间就能融化在口中。这种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让人一旦品尝便难以忘怀。

10:蓉城鸡豆花。据史料记载,这道菜在清末的《四季菜谱摘录》和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中均有提及,现已成为国宴上的佳肴,是川菜中清淡醇厚的代表性经典菜肴。

关于它的诞生,有一个温馨的传说:相传清乾隆年间,川东有一胡姓书生,家境贫寒,他将鸡肉剁泥熬汤,侍奉病重的老母,其孝心感动了十里八乡。这道鸡肉剁泥熬的汤,便是鸡豆花的雏形,后经历代乡厨改良,逐渐成型。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鸡豆花始见于唐朝,与唐废太子李承乾有关,尽管这一传说难以考证,但它无疑增添了鸡豆花的传奇色彩。

鸡豆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将鸡肉加工成豆花状,有“吃鸡不见鸡”之说。这道菜色泽雪白,形似豆花,质地细嫩,入口即化。

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将鸡脯肉加工成泥状,加入姜葱水、蛋清、食盐、料酒、胡椒粉、水淀粉等调料搅匀,再倒入烧沸的清汤中,用小火慢煮至呈豆花状。

清汤的提炼也至关重要,需用老母鸡、筒子骨等食材经过长时间熬煮,保持汤的清澈度与鲜美。成菜后,汤清菜白,咸鲜味醇,令人回味无穷。它不仅是川菜中的一道看家菜,更是以高雅清淡之味在川菜中占有一席之地。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0 阅读:2
风烟食录

风烟食录

风烟袅袅传古韵,食录点点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