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为什么叫“腊月”?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

月下词 2024-12-29 10:03:51

腊月,岁末十二月之雅称,古韵悠长,文化底蕴深厚。其名之由来,兼涉历史、民俗、文化诸多方面,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

腊月之名,源于腊祭

腊月之名,首当溯源于古代之腊祭。《周易》《周礼》等古籍中,已有“肉甫”“腊味”之记载。“腊”之本义,乃干肉也。岁末之时,天寒地冻,最宜风干制作腊味,遂有此称。

又据《风俗通义》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与百神也。南北朝时,腊祭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猎杀禽兽,拜神敬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因“腊”与“猎”通假,遂成“腊祭”之名,而年终十二月亦因之称为腊月。

此风俗起源秦汉,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之月定为腊月,以庆国家一统,祈来年昌盛。是月也,天地闭藏,万物蛰伏,人间则举行盛大之腊祭,感念先祖,祈福未来。

腊月之中,民风民俗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自腊月初八始,即为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之俗。此粥源于印度,古时以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材料渐增,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皆可为料,热气腾腾,既可口又滋补。农家还将腊八粥洒于门、篱笆、柴垛之上,以祭五谷之神,祈丰年之望。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乃民间祭灶之日。灶君者,夏朝已为民间尊崇之神。是日,家家户户陈设香腊刀头、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祈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自周朝始,皇宫亦将祭灶列入祭典,成固定之仪式。虽今人不信神灵,然沿袭古俗,亦觉趣味盎然。

腊月二十四,则开始迎接过年之准备,重中之重在于“扫尘”。北方称“扫房子”,南方叫“掸尘”,意在除陈布新,扫除穷运晦气,以新气象辞旧迎新。此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之愿望,辞旧迎新之祈求,亦中华民族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之美德。

其后,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富贵;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筹备肉食;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采购年货;腊月二十八发面蒸馍,贴年画春联;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花卷,备足主食;除夕之夜,则守岁传卮,共度良宵。此皆腊月之中,家家户户忙碌之景象也。

腊月之景,亦常见于古诗词之中。唐代诗人谢良辅《忆长安-十二月》有云:“忆长安,腊月时,温泉彩仗新移。瑞气遥迎凤辇,日光先暖龙池。”描绘了一幅腊月时节,长安城内温泉新移、瑞气盈门之景象。

而宋代陆游《腊月》一诗,则云:“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诗中描绘了腊月时节,虽少霜雪,然寒意犹存,诗人因园林之兴而心宽薪炭之忧,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之情怀。

腊月之中,亦有一些民俗禁忌流传。如腊月里忌讳说“破”字,因“破”与“破财”同音,寓意不吉利。人们常以“开”或“换”等字代替之。

又忌讳打扫,认为打扫会将家里福气扫走。尤其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之后,人们常将灶台上灰尘保留至除夕,以留住福气。

此外,腊月里忌讳吵架、借钱等事,皆因认为此等行为会影响新年运势或家庭财运。

然则,此等禁忌虽看似迷信,实则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腊月之中,家家户户皆忙碌于准备过年之事,亦不忘遵循此等禁忌,以期来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