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8年,大宋庆历八年,大辽重熙十七年。
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是长江,第三条是长城。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最早的中华文明就是从黄河的几条支流上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就是渭河、汾河和洛河。传说中的尧和舜的文化,发育在山西的汾河河谷;夏朝的文化发育在洛河河谷;周文化是发育在陕西的渭水河谷。从地图上看,这三条支流的河谷围绕黄河干流,像是一个三叶草的形状。
所以读懂了黄河就读懂了中国。

1048年7月19日,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发生了大决口,此地正是当年澶渊之盟的发生地,这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黄河改道。从这次开始一直到民国,黄河就开始不停地泛滥,每次泛滥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一共发生过六次大的改道。在这之前,春秋时期有一次,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有一次,而1048大宋庆历八年这次,是第三次黄河大改道。
今人把黄河的六次大改道归纳为禹贡河、西汉河、东汉河道、北宋河道、明清河道、现代河道等。
所谓的黄河改道,是指黄河下游改道。因为下游的黄河是地上悬河。
黄河从河南桃花峪(郑州附近)进入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水流速度骤减,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数米至十余米),极易决口泛滥,迫使河道改迁。
其他大江大河,也有决口泛滥的时候,但是等汛期一过,江水还是会缩回到原来的河道里。唯独黄河,决口之后,往往伴随着要换一条路走。
第三次黄河大改道1048年大宋朝廷面临艰难抉择:是想办法让黄河回归故道,还是让它走东边的老河道,亦或是任由它走北边的新道?
大宋都城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北方敌人若来犯,骑着马长驱直入,能阻挡骑兵的,唯有黄河这道天然屏障。原本黄河自西向东流,正好横亘在开封城北。可如今黄河改道向北流,大宋原有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被打破。
倘若黄河北流到辽国境内,那宋朝的天然屏障就消失了,辽国还多了条水路可以南下,这种奇谈怪论竟在朝廷占了上风。所以,必须将北流河道堵塞,让黄河回归东流。
到了1128年,宋朝为阻挡金兵南下,索性主动扒开黄河堤坝,黄河主干道终于不再向北流入渤海,而是夺了淮河河道向东流,注入黄海。
黄河流经地区的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这里的河谷两岸山脉海拔5500-6000米,黄河流域最高点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

黄河离开青藏高原后,经过的第一座大城市是兰州。从兰州往西北方向走,翻过乌鞘岭就到了武威,由此踏上丝绸之路,可直奔西域。从兰州城往西走不远就是三江口,三江口是湟水和黄河的交汇地。只要沿着湟水和黄河的河谷逆流而上,就能抵达青藏高原。所以,兰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中国大西北的十字路口。
黄河离开兰州后,撞上了六盘山。然后向左一转,开启了几字形弯最左边那一撇的旅程,一路向北奔腾而去。黄河一路向北流淌,它的左边被贺兰山紧紧夹住,右边则被鄂尔多斯高原相伴,在两座山脉的夹持下一往无前。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平均海拔1000-2000米,地势较平缓,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
当它流到中卫附近时,眼前豁然开朗,仿佛冲破了束缚的牢笼,来到了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地理上也叫西套平原。这片平原自南向北分布着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等城市。
再往北,过了石嘴山,黄河就进入了乌海,由此踏入内蒙古的地界。进入内蒙古后,黄河又迎面遭遇了东西走向的阴山。 流经阴山,此路不通,它只好再次右拐,开启了几字形上边那一横的行程。
再往下,黄河又与山西西面的吕梁山不期而遇。 黄河无奈之下再次猛打方向盘,一个右转,便进入了晋陕大峡谷,开启了几字形右边那一竖的行程。在这个转折点上,有一个地方叫老牛湾。在老牛湾这里,黄河可谓名不副实,因为此时它的水是清的,并非黄色。
第三级阶梯: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100米的华北大平原,地势低平。

再往下游走,进入晋陕大峡谷,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晋陕大峡谷,顾名思义,是夹在山西和陕西两省之间的大峡谷。黄河一侧是山西的吕梁山,另一侧是陕西的陕北高原。黄河就这样一路向南穿行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有众多支流沿路汇入黄河,带来了大量泥沙。仅仅这一小段的泥沙量就占了黄河泥沙总量的55%,超过了一半!
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黄河在流到壶口之前,水面约有300米宽。 就在壶口这个地方,前后不到500米的距离内,黄河水面突然从约300米宽被压缩到30米左右,且有50多米的高度落差。
在壶口瀑布,黄河水从宽阔的河道突然收缩到狭窄的壶口峡谷中,奔腾呼啸的河水犹如被装进了一个巨大的壶中,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独特景观。“收”字生动地体现了黄河水在壶口处被聚拢、汇聚的状态,强调了壶口瀑布强大的汇聚力量和壮观的景象。
过了壶口,就来到龙门,龙门是晋陕大峡谷的终点。黄河冲出这道门,就算走出了黄土高原。所谓“鲤鱼跳龙门”,指的就是这里。龙门是晋陕大峡谷的终点。在龙门之上,黄河河面大概只有100米宽,出了龙门后,河面突然展开至2 - 3千米宽,黄河的流速骤然下降。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唯神龙可越,故称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又名禹门。其北面是群山夹道的黄河峡谷,南面是坦坦荡荡的平原,反差巨大,这里河面仅有40米宽,因此一直有“无风三尺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黄河改道,导致在河东的地方变成了河西,从而有了这个说法。用来形容世事无常,命运变化。
我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就是下游这一段黄河。由于这里黄河水量大、水面宽,河道在这片平原地区肆意摆动,变化极大。
著名的鹳雀楼也在这一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的正是这一段黄河的景色。
再往下游,黄河来到了潼关。在这里,黄河遇到了东西走向的山脉,开始向东拐。北边是中条山,南边是秦岭的余脉,两座大山紧紧夹着黄河,只留下一条非常狭窄的河道。 黄河在这狭窄的河谷中,拥挤而憋屈地向前流淌。在这条河谷里,有名的地方像潼关、风陵渡、函谷关等都坐落于此。而这里也是黄河最后一段憋屈的旅程。
冲过洛阳,黄河就彻底甩开了高原和山地,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中国东部平原了。所以,一出洛阳,就到了郑州荥阳的桃花峪,这就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
人类所说的黄河的下游,其实是黄河的入海口,是黄河的三角洲。
正是因为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不断堆积、沉积,才造就了这片广袤的陆地,才有了如今中国地理的第三级台阶。
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西汉官员对黄河泥沙问题的描述,黄河是世界河流中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一碗水半碗沙”也是对黄河泥沙含量的描述。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过度开发导致泥沙的剧增,成为历代水灾的根源。这么多的泥沙,其中四分之一,最后被冲进了大海,剩下二分之一,沉积在了入海口附近,剩下还有四分之一,就堆在了下游的河道上。所以黄河下游的河道,只要用上一段时间,河床就会一点点地垫高,最后比外面的地面还要高,形成了地上悬河。
用“浑厚”表达黄河的意向正式因为黄河的“浊”,所以民间有“跳进黄河洗不清”的俗语。泥沙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被赋予包容坚韧的精神内涵。

黄河泛滥会带来很多危害,但河套地区却能因黄河而受益,变得富足。 黄河多次决堤改道,给沿岸地区带来严重的洪水灾害,淹没大量农田、房屋,冲毁基础设施,导致大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但是对于河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黄河流经此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使河套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粮仓,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黄河不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害河,它之所以为害,其实不是天灾,而是一场漫长的不知不觉的人祸。中游千沟万壑,泥沙俱下,下游头顶悬河,泛滥成灾。
黄河泛滥成灾是因为黄河中游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们都是黄河一浪花,百姓在敬畏中寻找与黄河共生。黄河早已经超越了地理上意义,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精神DNA里奔腾的力量。
多元融合方能铸就大格局,也唯有兼容并蓄,才能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