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车市,硝烟弥漫,价格战的号角再次吹响,较之以往更猛烈,更残酷。特斯拉打响蛇年开工第一枪,Model 3史无前例的优惠组合拳,将中国地区售价拉低至全球最低,22.75万元起售,辅以5年0息和保险补贴,将购车门槛降至冰点。广汽丰田紧随其后,锋兰达、威兰达两款SUV价格跳水,直逼9万和13万大关。小鹏汽车则祭出“0首付+5年0利息”的行业首创优惠,覆盖旗下多款车型。
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风暴并非毫无征兆。自2023年国补取消后,价格战的阴云便始终笼罩着车市上空。2024年,比亚迪领衔自主品牌掀起新一轮降价潮,新势力也纷纷加入战局。进入2025年,尽管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但车企的降价攻势却丝毫未减,甚至愈演愈烈,从新春礼包、补贴兜底,到一口价、0首付、5年0息,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只为抢占市场份额。
特斯拉此轮降价,表面上是为了清理Model Y焕新版上市前的库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车市的激烈竞争。特斯拉需要凭借价格优势巩固其市场地位,这从其在中国市场降价,而在全球其他市场涨价的策略便可见一斑。其他车企的跟进,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头部车企的降价攻势下,为了保住销量,他们不得不牺牲利润,加入这场残酷的厮杀。
这场价格战将持续多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至少会持续到“金九银十”。更有人预测,这场大决战将贯穿整个2025年,甚至更久,直到龙头企业达成目标为止。因为在他们看来,202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分水岭,销量就是最大的赛点。
长期价格战的背后,是车企盈利能力的不断下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已跌至4.3%,而12月更是降至4.1%,低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即使是特斯拉和比亚迪这样的行业巨头,也面临着利润下滑的压力。特斯拉2024年的销量虽然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却远不及2022年。比亚迪的毛利率也面临下滑的风险。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2025年是关键的窗口期,如何在价格战中求生存,同时实现盈利目标,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挑战。
价格战的另一面,是残酷的市场淘汰。威马、高合、极越、合创的相继倒下,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车企面临同样的命运。价格战的逻辑在于,头部品牌凭借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迫使弱势品牌跟进降价,最终导致其资金链断裂,黯然离场。这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最终将导致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形成几家独大的局面。
除了价格战,另一场技术层面的竞争也在悄然打响——高阶智能驾驶的下放。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城市NOA正在加速普及。以往只在高端车型上出现的智能驾驶功能,如今正逐渐下放到20万以下,甚至10万级别的车型。比亚迪高管曾透露,中低端车型将在两年内搭载高阶智能驾驶。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也将智能驾驶推向大众消费市场。
智能驾驶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实力的较量。特斯拉凭借全栈自研的优势,在智能驾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国内车企如理想、小鹏也在积极布局,力求追赶。而其他车企则更多地依赖外部解决方案,如华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这场技术战的胜负,将直接影响未来汽车市场的格局。
2025年的车市,注定是一场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战场。价格战和技术战交织,市场份额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加速进行。对于车企而言,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实惠的价格。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最终将重塑整个产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