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陵自本月上旬开放公众预约参观渠道以来,备受游客欢迎。思陵的前身是田贵妃墓,崇祯皇帝死后,田贵妃墓被改为帝陵,并将崇祯皇帝朱由检与皇后周氏,以及田贵妃合葬于此。为了笼络人心,清朝的顺治皇帝曾亲自祭陵,并“尤增悯泣”,悲恸地连呼“大哥大哥”。
随着思陵的初步开放,人们对崇祯皇帝的身后事,有了更多探究了解的兴趣。
崇祯皇帝朱由检画像崇祯皇帝的悲剧人生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信王朱由检被急召入宫,当他见到病入膏肓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时,不禁大惊。听到天启皇帝说“吾弟当为尧舜”时,朱由检更是惊惧万分,连称:“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天启皇帝嘱托他善待皇嫂张皇后之后,就将一个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托付给了朱由检。
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明末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已在东北地区崛起的后金政权更是屡屡来犯,时刻威胁着明朝的安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大局危殆。
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驾崩,朱由检入宫等待即位。此时环境险恶,张皇后甚至告诫他不要吃宫中的食物。二十四日,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是为崇祯皇帝。不久,这位少年天子一举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为天启末年遭到迫害的东林党人平反昭雪,时人称为“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此后,崇祯皇帝,力图挽回自祖父万历皇帝以来的颓势,挽救明朝,实现中兴伟业。但是,内有起义军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威胁边关,国势终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无力回天的崇祯皇帝,遣三位皇子出宫避祸,命令皇后和妃嫔自杀以免受辱。
周皇后是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祖籍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葑溪。周皇后丰容端丽,晓书画,亦谙药性。天启六年在为尚是信王的朱由检选妃时,皇嫂张皇后在三位应选的淑女里选中了周氏,时年十六岁,朱由检即位后被册立为皇后。
周皇后不仅容貌端丽,而且品行高尚,崇祯皇帝十分敬重她。周皇后崇尚节俭,常常不穿锦缎,她吃素食,穿布衣,经常纺线织布,就连崇祯帝的贴身衣物,她都要亲手缝制。不仅如此,周皇后还抽空亲自下厨,帝后情深意笃,像是民间的小夫妻。谁料大厦将倾,周皇后遵从崇祯皇帝的旨意,在坤宁宫自缢。随后,崇祯皇帝亲手砍杀年仅六岁的女儿昭仁公主,在忍痛砍掉十六岁的女儿长平公主的手臂后,终手栗而止。
十九日,深感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景山)。他在此写下了最后的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随后,崇祯皇帝自缢,太监王承恩行三拜九叩大礼后,也自缢而亡。
身后曾有两次葬礼
李自成在占据了紫禁城后,不见崇祯皇帝的踪影,遂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三天之后,才有人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皇帝和王承恩的尸体。崇祯皇帝身穿蓝色道袍,披头散发,遮住了脸,右脚穿着袜子和红方舄,左脚赤脚,背心内有带血遗诏。
随后,崇祯皇帝的遗体被抬到东华门外,找了两口棺材,崇祯皇帝的棺材涂成红色,周皇后的棺材涂成了黑色,予以草草装殓,并搭建了临时性的灵棚,允许明朝官员和百姓祭拜。东华门外数千百姓啼哭,请求李自成厚葬崇祯皇帝,而那些前明官员“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由于崇祯皇帝生前没有给自己兴建陵寝,人们只得将帝后葬到田贵妃墓中。皇贵妃田氏,陕西人,左都督田弘遇女。崇祯元年(1628年)封礼妃,进皇贵妃。田氏“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尤善抚琴,生皇子四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田贵妃所生皇五子病逝,她从此忧郁患病。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田贵妃去世,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田贵妃被安葬到天寿山陵区的鹿马山南麓。没想到田贵妃才下葬两个多月,就迎来了崇祯皇帝与周皇后的梓宫。
思陵 摄影:甘南昌平州官吏奉命“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安葬任务摊派到顺天府,由于缺乏经费,一些绅商富户捐款233两银子。
据《历代陵寝备考》记载:“田妃墓隧道长十三丈五尺,阔一丈,深三丈五尺。督修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始见地宫石门。用拐钉钥匙推开头层石门,入内,香殿三间,中间悬万年灯两盏,陈设祭品。前有石香案,两边列五彩绸缎侍从宫人,生前所用器物衣服俱大红箱盛贮。东间石寝床一,铺栽羢羶,上叠被褥龙枕等件。又开二层石门,入内通长大殿九间,石床长如前式,高一尺五寸,阔一丈,田妃棺椁在焉。”初四日申时,崇祯帝后棺木送到。先将田妃棺从椁中取出,移于石床右侧,次安葬周后棺于石床左侧,最后将崇祯帝棺放入田妃椁中,安放在石床正中。棺椁前设香案祭器,待点燃万年灯后,关闭石门,填平隧道,入葬完毕。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安抚前明官员和百姓,以及显示其继承前明政权的合法性,宣布为崇祯皇帝发丧三天,并为其上庙号为“怀宗”,谥号为“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陵号为“思陵”。又重新礼葬崇祯皇帝及皇后,在前明臣子的捐助下,将田贵妃墓按照帝陵的形制进行改建,使之略具帝陵的规格。顺治十六年(1659年),顺治皇帝下旨重新翻修崇祯皇帝陵寝,并且亲自为崇祯皇帝撰写碑文,增建了祾恩殿、陵墙等地面建筑,并竖立石碑,还率领文武大臣到崇祯皇帝陵前哭祭。
葬于妃墓规格最小
思陵安葬着崇祯皇帝朱由检和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是十三陵中唯一的帝后与妃子合葬的陵寝。
思陵占地6500平方米,是十三陵中最为狭小寒酸的陵寝。思陵地面建筑均为清朝所建,陵前建有重檐碑亭一座,内竖神功圣德碑,上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碑亭已毁,但碑保存尚完好。陵门左侧有清顺治年间的祭文碑一通。陵宫原由两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设陵门一间,单檐,小椽柱,门左右各设角门一座。门内建有享殿及左右配殿各三间。殿内设香案一个,上陈青色琉璃五供及神牌。殿的明间设暖阁,有长槅六扇。暖阁中供三墓主,中为崇祯皇帝,左为周皇后,右为田贵妃。
第二进院落内原建方亭一座,单檐,南面开一门,左右各有一窗。碑亭有榜额,书“思陵”二字。方亭内竖石碑,方座,座上雕龙。碑身上原刻“怀宗端皇帝陵”,碑首篆金书“大明”。清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清廷取消祟祯帝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碑文因之改刻为“庄烈愍皇帝之陵”。思陵的供器与其他陵不同,亭北设有两套石五供:前面一套是5个各自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左右为烛台,两边是花瓶;后面一套也有5件,分别取粘堆式石榴、佛手、桔、柿、寿桃五种供果之形,果下分别雕带座圆盘,再下为石供案。五供后石灰起墓冢,高四尺。
圣号碑与石五供清乾隆十年(1745年)、五十年(1785年)先后两次对思陵进行了修缮。尤其是乾隆五十年修缮时,将方亭移到了石五供之后,并建起了无马道、宇墙的单面墙式的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明楼,将享殿从原来的三间改成五间,宫门一间改为三间。其他明陵都是拆大改小,唯有思陵是拆小改大。现思陵的陵门、享殿和左右配殿均已不存,地表仅余陵碑、陵墙和两套供器。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王密林
天子
东林党比阉党还坑。那些大臣就会自吹自擂,亡国后,又把责任推给太监。功劳都是臣子的,黑锅都是太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