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美术篇|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指尖生花

河北新闻网 2024-11-14 08:40:29

一刀一世界,一剪一乾坤

蔚县剪纸《北方年俗图》(局部)。 李宝峰作品 蔚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虽然都是剪纸,但蔚县剪纸和丰宁满族剪纸的制作工具截然不同。

10月16日,69岁的蔚县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广,从上锁的柜子里取出一摞用红绳系紧的铅笔盒。盒子里的刻刀,有他父亲周永明的,有他自己的,还有他教徒弟新锉的刀,总共上百把。

刻刀,长约10厘米,薄而细,用两根竹片夹紧,以细棉绳密密缠绕。一眼望去,形似枯竹,平平无奇。然而,灯下轻轻翻转,前端一厘米许的尖刀,却锋利到细薄无刃。

这些只能自制、无处购买的“神刀”,观之形状各异,用之游刃有余。在这样的刻刀下,一幅又一幅令人拍案称奇的作品被创造出来。

剪纸《古花瓶飞天》中,一张黄豆大小的脸庞上,五官清晰,还能刻出双眼皮;脸谱剪纸中,1.8厘米宽的宣纸上,40多条戏曲人物的胡须细如发丝,黑胡子有刚性、红胡子有柔性……

“刻刀剪纸,不仅是蔚县剪纸,也是中国剪纸的一个重大发明。”蔚县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宏林表示。

蔚县刻刀剪纸的起源,很多史料都追溯到清代当地一位银匠刘老布身上。据说,他当时看到人们把绫罗绸缎上的精美商标揭下来,贴在窗户上,白天挺好看,但晚上就变成了黑影,便突发奇想,用平时使惯了的刻刀刻出了镂空效果。

蔚县戏曲人物剪纸。蔚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此,蔚县剪纸找到了自己的标志性工具——刻刀。

和蔚县剪纸不同,丰宁满族剪纸的精美,由剪刀缔造。

轻戳一个小洞,剪刀快速开合,一个个三角形锯齿,在纸上留下一串串精美的弧线。抖落碎屑,这些锯齿紧密相连,勾勒出小猴子后腿的曲线,原本安静的小猴,瞬间有了跑动的态势。

10月3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丰宁满族剪纸体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宁满族剪纸传承人石俊凤,正在演示小猴剪纸。

这些“锯齿”,是丰宁满族剪纸中特有的技法——劈毛。

今年59岁的石俊凤,以独到的劈毛技艺见长,不仅劈毛纤细均匀,而且尤善“随形就形、随弯就弯”地即兴发挥。

“丰宁满族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剪法精细入微,线条清晰有力。”石俊凤介绍,阳刻和阴刻是剪纸中的两种基本技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图案的保留方式。阳刻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阴刻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

独特的劈毛技法,在线条与镂空中,起到了中间色调的效果。劈毛的走势和角度、密度,模拟光影变化,成为剪纸拥有立体感和动感的一道“总开关”。

拿出一幅作品,石俊凤指着相邻的两朵花,只见一朵的花瓣上劈毛全部向外延伸,仿佛花朵完全绽放;而另一朵的内圈花瓣劈毛全部向内收拢,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含苞待放的状态。

蔚县花卉剪纸。蔚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果说劈毛为丰宁满族剪纸带来神韵,那蔚县剪纸的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刻刀的使用上。

刻刀的刻线细腻、连贯、延伸、流畅,对物象的艺术处理有很大的自由。人的头发和胡须、马的鬃毛、花的纤蕊、昆虫薄而透明的翅膀……蔚县艺人们在刀法上精益求精,将剪纸变为刻刀的“游走”,达到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

由剪刀变刻刀,工具变革背后,对蔚县剪纸产业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10月17日,蔚县南张庄村,剪纸侯剪纸体验中心内。

指着一幅30厘米见方的剪纸作品,负责人陈林向记者透露了成本价——3000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一侧的标签上,作品的售价却只有“100元”。

“蔚县剪纸用刻刀,一次能刻30多张,成本平摊,就把价格打下来了。”陈林笑着解释。

工具的改革,是衡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剪纸也一样。

传统剪纸大多用剪刀,只能单张剪,难免费时费力,导致剪纸在产量上大打折扣。虽在起源之初,刻刀剪纸也只能一刀刻一张或几张,但随着对刀刻技艺的熟稔,对纸张薄厚度、韧性度、颜色洇染度的把握,最终达到了一个恰当的数量——40张或50张。

一刀刻下,生产效率就此不同。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剪纸艺术品类中,蔚县剪纸大概是最年轻的品类之一。但自它成熟之日起,已经初见现代剪纸生产方式的端倪。这也让剪纸——这抹产生在民间的亮色,始终保持亲民的价格,装扮寻常百姓的美好生活。

刻刀带来的量产效率,催生出蔚县剪纸产业,并渐次发展为蔚县剪纸产业链,产生一批又一批蔚县剪纸艺人,一户又一户专业剪纸户。

也正得益于产业的滋养,200余年里,蔚县剪纸一直以不灭的、活态的形式存世和传世。

冯骥才就曾赞誉:“蔚县剪纸是活体的,是惊人的,是令人感动的。”

蔚县脸谱剪纸。蔚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方寸见匠心,五彩映人间

在色彩上,蔚县剪纸是独特的点彩剪纸,丰宁满族剪纸则以单色为主。不一样的色彩,却一样把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

九条彩龙纵横于云海之间,细微到每一片鳞甲、每一根胡须,均有精细的色彩层次与光泽变化。云海随风起伏,色彩由淡蓝渐变为深紫,还夹杂着橘棕色,光影交织之下,如同梦境般瑰丽奇幻。

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蔚县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的作品《龙行天下》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这幅长9.9米、宽0.99米的巨幅剪纸作品,不仅以超过200万刀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更以上百种色彩的巧妙运用,给看惯了单色剪纸的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丰宁满族剪纸《吉祥如意》。 石俊凤作品 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此庞杂的色彩工程,如何完成?周淑英将一张蔚县剪纸制作工序图贴在展区墙上,“蔚县剪纸是用白纸镂刻后,再点以颜色,且每一步都不可逆,错一点儿就要从头再来”。

色彩,是蔚县剪纸的生命。

“点彩剪纸,是蔚县人特有的发明和创造。”吴宏林解释,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与丰宁满族剪纸截然相反,蔚县剪纸注重面的处理,实大于虚,面多于线,给点染技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分薄刃刻金甲,七分狼毫染彩花。三分刀工七分染,蔚县剪纸在色彩中定义了自己。

蔚县的剪纸活动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200多年前,由单色剪纸发展成“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才真正标志着蔚县剪纸的诞生。

在数百年的审美进程中,蔚县人发明了点染、平涂、晕染等十分成熟的染色技法,他们用酒精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任他们调配。

极为奇妙的是,他们在厚厚的“胎纸”上染色时,颜色径直往下渗透而不流溢,致使发丝般的间隙两侧颜色互不干扰,干干净净。

蔚县剪纸美在浓艳响亮,而丰宁满族剪纸则以红色单色为主,纯色的底色,更凸显阳刻为主的细腻线条、精细雅致的美感。

传统蔚县剪纸在着色上讲究“热闹”。“热”就是多用暖色,“闹”就是多用对比手法。它的颜色不受固有色的限制,猫、狮子,就连鸭子、羊、猪、牛、马等都可以点成热闹的红色。色相对比强烈的“红绿配”,更是屡见不鲜。

10月18日,蔚县剪纸艺术家任志国展示了父亲任玉德的一张老样子。猪本来是乌黑的,任玉德却给它点缀了红鼻眼、粉肚兜,并且膘满肉肥;灰老鼠的色调既单调又暗淡,于是就给它点上红嘴、粉爪、红肚兜,再配上紫葡萄。

老百姓的色彩是感情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诠释。

在蔚县剪纸圈中,周淑英与她的姐姐周淑清、妹妹周淑花,被誉为色工一绝。

周淑英4岁时便跟随家人学染色。起初她是点染植物的根部,在蔚县的传统剪纸中,植物根部通常采用紫色而非常见的棕色,而且紫色只能用来点染根部。

周淑英渴望能够为花朵上色。一天,她悄悄地拿起染料,用自己掌管的紫色,点染了一朵不一样的花,从此周家的花朵点染出现了紫色。周淑英和兄弟姐妹,又相继探索出了杂染、铺染、雾染、叠叠染、泼染等十多种点染技法,使蔚县剪纸不断推陈出新。

在这片土地上,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载体,倾注着普通百姓心中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在构图上,蔚县剪纸十分注重营造一种盈实而雍容的画面美感,配合着色彩的默契烘托,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画、刻、染”工艺,也形成一套多维度的独特视觉表达。

“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蔚县剪纸彰显着人民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和审美要求,以色彩浓艳及阴阳刻技巧妙结合的特色,享誉海内外。(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丰宁满族剪纸《花鸟》。 石俊凤作品 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相 关

蔚县剪纸艺术有哪些“讲究”

“回”和“回数”,是蔚县剪纸最常用最独特的量词。

剪纸艺人们总是按回、回数去构思、设计草图,进行刻染,按回、回数去销售。买的人也是按回、回数去挑选,待到买回家粘贴时,更要留心遵从回和回数的完整布局。

这其中的奥秘,首先还要从剪纸的内容说起。

以戏曲人物剪纸为例,蔚县点彩剪纸里的戏曲人物有大小之分。

大戏曲人物,常是双幅或四幅,画面上只刻一人或两人,不构成故事,着力刻画人物形象。

但小戏曲人物则不一样,不仅人物较多,而且构成完整的戏曲故事。因此,它常是成套的,根据每出戏的长短,分四幅、八幅、十二幅、十六幅不等。比较长的戏,如《金沙滩》《铜雀台》等,可以多到十二幅、十六幅;比较短的戏,如《挡马》《走雪山》等,则只有四幅。

通常,每种四幅一套,在当地称作“一回”。依此,八幅、十二幅、十六幅,分别叫“二回”“三回”“四回”,或“联二”“联三”“联四”。

“回”或“联”,与章回小说类似,是指长篇里的一段,犹如戏里的场次,一定数量的场次组成一个戏。窗花则用许多“回”或“联”的人物,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戏曲故事,贴在窗上可看、可讲、可琢磨、可回忆,犹如看戏。

由于具体题材不同,一回所指的数字也有变化。戏曲人物一回,指一出戏中的四个单独人物,花卉的一回也是四张,而十二生肖一回,却有十二个动物的形象。

粘贴蔚县窗花也有许多门道。蔚县窗花粘贴要遵从“方阵图”,常见的有斗方、四季海棠、八瓣梅花、定位掌图四种类型。

据调查,蔚县点彩剪纸虽以男人为主刻制,但在大年三十前夕粘贴窗花方阵,一般总是由家中年长的妇女去完成。她们面对窗户,俨然以艺术家的身份开始构思、设计和创作,贴出既遵循传统规则又充满个人情感与创意的艺术作品,让每一扇窗户都成为一幅生动的故事画卷。(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2